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9篇
工业经济   11篇
计划管理   45篇
经济学   44篇
综合类   21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40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18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由新华出版社推出的译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由美国的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创作的。书中指出,印度文明是未来文明的一种,并且印度是文明的棱心国家。文章就该书中提到的关于印度的发展和未来及宗教冲突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2.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内政治的变化,“普通国家”地位成为日本国家战略追求的目标。与之相适应,在探讨中日关系发展时,军事大国化、“普通国家化”等词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中,相当多的人将军事大国化等同于“普通国家化”。例如,日本前副首相后藤田正晴指出,海湾战争后小泽一郎提出的“普通国家论”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利用军事力量为国际社会做贡献;日本学者志方俊之也认为,所谓“普通国家”是指日本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为了同盟的共同目的使用现在位居世界第二的常规武器。我国国内从事日本研究的人,多数也持有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23.
124.
当中国由一个冷战时期的新兴国家演变为后冷战时期的崛起中大国时,美国的中国外交政策研究领域经历了许多变化。以1989年为分界点,作者考察了该领域在中国国际政治角色变换这一背景下新的研究议程。新的研究议程包括国内因素、中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多边外交以及台湾问题等。作者指出,尽管新的研究议程已经出现,但美国的中国外交政策研究领域中仍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延续性。这种内在的延续性表明了对中国国际行为进行比较研究、把中国外交政策研究并入到国际政治这个更大学科中去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25.
126.
岳生 《董事会》2006,(12):28-29
中国开启全球化新时代中国与40多个非洲国家元首举行的北京峰会已经结束,而在此前的10月31日,温家宝总理和东盟10国的领袖在广西首府南宁也举行了高峰会。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峰会背后,隐藏着两个趋势,一个是,中国迎来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另  相似文献   
127.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政府的对华"微开门"政策是美国对华尝试缓和外交的一次勇敢探索,肯尼迪的这一尝试为之后尼克松时期中美关系的改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冷战的思维模式、意识形态和这一外交政策本身的局限性的深刻影响之下,肯尼迪政府的这一勇敢尝试注定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28.
后冷战时期俄罗斯与东盟政治经济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俄罗斯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本文从政治和经济层面对俄与东盟的关系进行分析,对中国参与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9.
孙歌 《开放时代》2009,(5):5-23
中国社会既定的三种东亚视角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其高度抽象性。这使得它们具有某种脱离历史的静态性质,从而无法处理历史过程中的种种差异,也无法应对历史的流动性。在现代历史过程中,东亚社会存在着显著的不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状态突出地表现为东亚论述在东亚地区不同社会里并不具有同等的思想功能。形成东亚不同社会之间历史差异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冷战。一方面,东亚是美苏在冷战时期的重要战场,这意味着东亚论述难以无视冷战历史;另一方面,东北亚部分区域恰恰又在抗衡冷战结构的意义上履行了自己的历史功能,这意味着东亚论述与冷战视角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30.
在台湾,对中国大陆的研究是靠每个学者在自己所遭遇的各种涉及中国的称谓、身份、形象及其间不断的重组与新诠中,进行再组合与再诠释,因而中国大陆研究文本的形成,有赖每个学者无时无刻进行概念的选择与论述的建构.由于当代台湾承继了殖民历史、内战与冷战的遗绪,以及由此造成的内部歧异,台湾的中国大陆学界在假定以日本、美国与中国为出发点的研究议程上往返辩证,在其间进行组合、再组合.关于中国大陆的文本随着学者的选择,成为看起来是既是如此又是那样的综合体,没有一种中国大陆观能免于政治影响以及政治化的社会环伺.学者每在生产相关知识之初,就得先思索社会将如何看待,故而面对中国大陆的身份策略是对中国大陆研究的知识生产要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