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4篇
工业经济   6篇
计划管理   22篇
经济学   49篇
综合类   33篇
运输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35篇
农业经济   6篇
经济概况   103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经济师》2018,(1)
众所周知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从未停止,尽管如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争议,而且通过阅读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在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研究中,关于列宁对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的研究不够丰富。马克思哲学的基石是实践观,这就要求我们对马克思哲学实践观要有全面正确地认识,从而真正理解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12.
深刻反思近一个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实践的新阶段,可以得到社会主义的新结论社会主义既非资本主义、又非共产主义的独立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这一独立阶段的初级阶段.当代的现实社会主义,既摆脱物的奴役,在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又未摆脱对物的依赖,在本质上又不同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相似文献   
213.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探索出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列宁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是他的迂回过渡理论的核心和精髓。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资本主义的实践,是对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证明和运用。  相似文献   
214.
215.
一、列宁会计思想的时代背景 列宁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广大劳动人民,于1917年成功地进行了震撼世界的伟大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国家政权建立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摧毁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机构,消灭了反革命势力企图推翻苏维埃政权的最初几次尝试。在这些伟大而艰难的探索过程中,列宁作为无产阶级的伟大战略家,作为党和国家的领袖,及时地向苏维埃人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战斗纲领,成功地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领导苏维埃国家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216.
217.
苏联由超级大国到最终分崩离析的演变过程,民族问题是主要诱因之一。为了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对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笔者从列宁对民族关系的论述出发,试图对影响民族关系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重要因素进行分析,探索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途径。  相似文献   
218.
樊欣 《黑河学刊》2014,(8):51-53
列宁在把马克思恩格斯党内民主思想同俄国建党实际相结合,本着主观思维与客观存在相统一的原则,创建了党内民主的新阶段——列宁党内民主理论。列宁党内民主理论即完成了理论创新,突破了旧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必然受制于现实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219.
杨光 《改革与开放》2011,(18):33-34
列宁在探索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表现出三个特点:现实性、灵活性、论战性。这些是很值得我们吸取的。  相似文献   
220.
列宁的农业合作社思想至今仍有重要影响力,其形成经历否定之否定的曲折过程。从认为合作社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到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共耕制,再发展到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合作社,列宁对合作社思想作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