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篇
财政金融   54篇
工业经济   37篇
计划管理   880篇
经济学   524篇
综合类   75篇
运输经济   16篇
旅游经济   7篇
贸易经济   173篇
农业经济   1455篇
经济概况   358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241篇
  2009年   218篇
  2008年   249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21.
以晋江市为研究区,依据2005年,2010年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角度,运用Costanza的方法,结合谢高地修正的我国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分析了晋江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2005-2015年,晋江市的城镇用地显著扩张,而耕地和林地却急剧减少,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通过分析晋江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可以为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保障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敏感性分析表明,生态服务价值对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的变化是缺乏弹性的,因此结果是可信的。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应将生态服务价值考虑其中,尤其是应注重保护湿地、水域、林地等生态服务价值系数高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期实现晋江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2.
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选取常德市的四个县市:桃源县、汉寿县、临澧县、津市市,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等五个方面对常德市2009年和2012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2009-2012年期间,四个县市的城镇、交通水利等建设用地需求持续增加;2 2009-2012年期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增长的趋势;3常德市2009-2012年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不大,并且区域不平衡;4 2009-2012年期间,四个县市中相对变化最大的为临澧县城镇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23.
研究目的:揭示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异特征,探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优化路径。研究方法:DEA模型,分组比较法。研究结果:测度了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将之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了效率变化的源泉。研究结论:(1)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不高,具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在空间分布上,各城市效率值大小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对应关系。(2)纯技术效率对总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强于规模效率。(3)大部分城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不同等级和不同区域的城市所处的规模报酬阶段存在明显的差异。(4)城市土地利用中要素投入冗余现象严重,可以通过合理配置投入要素方式优化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4.
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可以作为一个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的重要 量化指标。该文参考谢高地等人提出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对涞水县2001~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 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1~2007年和2007~2010年土地利用 类型变化差异较大。2001~2007年,耕地面积有大幅减少,林地、草地面积大幅增加,2007~2010年,耕 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明显,园地、林地、滩涂和裸地减少;2007~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 化率明显高于2001~2007年;由于林地、滩涂面积的减少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增加,使得整个研究 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净减少4 024.47万元;整个研究期间内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 退。农用地和非农用地经济生态位在研究期内呈波动变化,导致其两者的差值也呈波动变化。驱动因素分 析表明,前期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后期社会经济指标对生态系统起负向作用。由于该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 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该区域迫切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合理调 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以实现区域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促双赢。  相似文献   
125.
在遥感技术(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通过对南通市区2003年、2005年、2007年三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并通过对处理后的图像进行非监督分类获得了南通市三期土地利用类型图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数据,之后通过对三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得到了南通市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计算了各种地类的变化率,并对未来南通市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做出了预测,结果表明:1.南通市土地变化总体呈现出建设用地持续快速增长,耕地显著减少的趋势;2.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诱因则是南通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迅速,建筑用地正在不断的取代耕地和其他用地;3.如果以当前的变化模式稳定延续下去,在2012年后很短时间内南通市区建设用地面积将占全区总面积的50%以上,同时耕地面积会进一步大幅下降,土地非农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6.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辉南县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区平原过渡地带因其地质、地貌的特殊性而担负着自然地域界面的作用,并表现出更高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其脆弱性变化对山区平原生态安全预警非常重要。特别是从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评价其生态脆弱性,对于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和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地处山区平原过渡区的辉南县为例,在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基础上,参照生态价值评估体系并结合周围生态环境敏感因子,建立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对研究区1986年以来环境脆弱性的时空变化进行评价和分析。评价结果如下:(1)从不同用地类型看,生态综合指数大小顺序依次为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其次是耕地和建设用地。(2)脆弱性时间变化特征:由于土地利用变化,特别是林地减少和耕地、建设用地增加,导致生态贡献指数、生态稳定性指数和生态综合指数显著下降,分别由1986年的2.999、3.324和6.322减小为2006年的2.828、3.032和5.861。(3)空间变化特征:全区范围内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下降显著,表现为低值区域范围扩大,高值区域范围明显减小。高值区范围由1986年的33217.95ha缩小为2006年的1283.40ha,而低值区的范围则由1986年的86550.87ha扩大为2006年的98084.83 ha。(4)地区差异性:虽然三个生态指数在整体上呈现下降,但是不同子流域其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总体上呈现东南山区减小,而西北平原区呈现不明显的增加特点。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导致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的主要原因为林地减少和耕地增加。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控制耕地增加和林地减少是有效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27.
为探讨河南省土地利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采用统计法、回归分析法对河南省的土地利用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相关分析,研究表明:耕地面积与人口、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均呈负相关关系;建设用地与之呈正相关关系。二、三产业与城镇用地规模具有正相关性;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和耕地、城市用地变化分为3个时段,变化由平缓发展到急剧波动再趋于稳定。整体来看,土地利用呈现出由粗放走向集约,利于河南省的可持续发展,说明经济越发达,城镇土地利用越集约,越重视对农用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8.
针对湖南省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年)编制效率低下的问题,从涉及到的几个规划主体,主要包括规划部署和验收机构、地方政府和国土资源局、规划编制单位和规划软件开发商,探讨制约编制进程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29.
技术进步对湖南省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研究湖南省技术进步对城镇土地利用的决定作用,为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测算湖南省土地利用与技术进步综合指数,采用动态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土地利用与技术进步、城镇人均非农业GDP、人口规模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尽管技术进步对土地利用强度与土地利用结构的正向效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其对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均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短期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论:提升技术进步整体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集聚、加强城镇土地监管力度有利于湖南省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30.
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时空分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将城镇建设用地和经济效益两者结合,对江苏省1998—2008年的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局部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以期为城镇用地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政策制定等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区域差异统计分析(变差系数、泰尔指数)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研究结果:自1998年以来江苏省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有所提高,存在南北分异特征,地区间差异不断降低;建设用地经济密度重心向西北转移;县市区层面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分布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性,苏南地区主要表现为高值集聚,苏北地区表现为低值集聚。研究结论:区域差异统计分析与ESDA方法相结合能揭示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现状及演变的空间分异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