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财政金融   41篇
工业经济   8篇
计划管理   59篇
经济学   137篇
综合类   38篇
运输经济   6篇
旅游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51篇
农业经济   27篇
经济概况   86篇
信息产业经济   3篇
邮电经济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51.
2018年起实施的《环境保护税法》赋予了地方政府制定本地环保税率的自主裁量权,省际的梯度税率格局可能引起企业策略性迁移行为,从而产生政策非意图的结果。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地区间环保税率差异与污染企业跨区迁移的关系,证实了环境治理成本的不同是污染企业区际迁移的关键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上市公司异地投资的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环保税率省际差异对污染企业跨区迁移的影响。研究发现,环保税率地区差异致使污染企业倾向于选择“避高就低”的迁移策略,在相对税率较低的地区设立更多异地子公司。这一现象在重污染行业及资本密集度较高的企业更为明显,且跨区迁移呈现寻求更优市场环境和就近迁移的方向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税率差异下的跨区迁移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利润,但削弱了企业短期内绿色创新的积极性,同时造成污染转移。本文研究揭示了环保税改革可能引发的政策非意图结果,为全面评估和把握当前环保税改革的实际政策效果提供了现实证据,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和理解环保税率差异对企业策略性行为的影响,而且也为中国进一步加强环境治理及有的放矢地协调地区间环境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52.
研究目标:考察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比较优势。研究方法:构建基于贸易增加值口径的比较优势指数并结合核密度估计和马尔可夫链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尽管中国省际调出的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且在2017年首次突破了1,但中国经济内循环的比较优势仍然不强。第二,尽管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但始终未突破1,这说明中国经济在外循环中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第三,中国各省份在内循环中的比较优势,强于在外循环中的比较优势;中国各部门在内循环与外循环中的比较优势则基本持平。研究创新:首次构建了增加值口径的省际调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将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研究价值: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53.
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尤其是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是中国财政金融领域的重大问题之一。基于债券交易价格内含风险溢价的基本思路,利用2017年12月到2021年7月中国地方政府债券的月度交易数据,基于发债主体的月度网络关联关系构建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的双网络模型,识别分析了地方债务风险的省份关联以及非对称传导特征。省份关联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债务风险在部分区域的集聚和系统性风险征兆,一般和专项债券之间的风险传导则体现了地方债务风险统筹治理的重要性,同时一般债券对专项债券的风险溢出明显高于专项债券对一般债券的影响,更是凸显了防范和化解专项债券风险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454.
马光荣  赵耀红 《金融研究》2022,506(8):55-73
行政区划壁垒是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分析了行政区划壁垒对省际交界地带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两种效应——边界跳跃效应和边界洼地效应,接着利用栅格级别夜间灯光亮度和公共品提供数据,对两种效应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第一,省际交界地带不存在显著的边界跳跃效应,紧邻省界两侧的地带在经济发展和公共品提供水平上都高度接近;第二,省际交界地带存在明显的边界洼地效应,越靠近省界的地区,经济发展和公共品提供水平越滞后,这一效应在距离省界20公里的范围内尤为明显。边界洼地效应的存在导致省内核心地带的经济发展难以辐射到边界地带,也可以作为边界跳跃效应不存在的原因。本文研究表明,进一步打破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界线的分割式治理体系,不仅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与平衡发展,也有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455.
随着"双循环"发展战略的提出,如何提升我国居民消费成为研究热点。与已有研究不同,文章首先从省际视角研究了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证实了金融资产和住房资产分别对消费产生的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且金融资产的促进作用大于住房资产的抑制作用。其次,文章探讨了两种资产对不同种类消费品的影响,金融资产增加主要促进教育娱乐医疗等改善性消费,住房资产增加则主要抑制基本品消费。最后,文章对不同省份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资产对消费的促进作用随收入、资产增加先上升后下降,而住房资产对消费的抑制作用随收入、资产增加先上升后下降,金融资产和住房资产在东部地区影响小于西部地区,且受区域教育、人口和收入结构影响。综上来看,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居民收入结构,控制房价过度上涨,改善资本市场在资产分配中的作用,加大政府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能够有效改善家庭资产结构,提升居民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456.
王超  余典范 《当代财经》2023,(11):133-144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仅有助于企业提升中间品的质量,还对分散企业供应链风险、实现强链补链有重要的作用。利用2008—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企业数字化对企业跨区域的供应链布局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可促进企业在省外布局供应链。机制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降低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成本和沟通成本,从而可促进企业在省外布局供应链。调节效应分析发现,企业供应链越集中、研发强度越大,越能增强企业数字化对企业跨区域供应链布局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于传统企业,企业数字化对企业跨区域供应链布局的促进作用在高科技企业中更显著。为此,要发挥数字技术在促进企业跨区域供应链布局中的积极作用,总结和推广供应链数字化的典型案例,培育和打造个性化的数字化服务商。  相似文献   
457.
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驱动产业创新发展、建设有序竞争市场环境、加速要素自由流动,进而跨越行政区划和地理客观因素限制,助力破除省际贸易壁垒和市场分割,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和国内大循环的健康高效运行。基于此,本文运用价格指数法生成我国省际贸易壁垒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综合形成2013—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省际贸易壁垒的弱化效应较为显著,数字经济还能够突破行政和地理客观限制造成的贸易壁垒。本文深入分析、测试和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省际贸易壁垒的影响效应,为建设更加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及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从数字经济角度切入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458.
中原城市群地跨五个省份,在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省际行政边界效应发挥的状况,影响了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借助修正后的巴罗回归方程,选取2006~2018年为时间段,以中原城市群所辖3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豫冀、豫晋、豫皖、豫鲁、冀晋、皖鲁六条省际行政边界的效应发挥状况。结果显示,中原城市群内存在省际边界效应,呈现为屏蔽和中介两种类型。其中,豫皖和豫冀省际分别一直发挥边界中介效应和边界屏蔽效应;豫晋省际由发挥边界屏蔽效应转化为边界中介效应;豫鲁省际则由发挥边界中介效应转化为边界屏蔽效应。皖鲁和冀晋的省际边界效应在各时间段内并非均显著。由此,中原城市群推进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充分关注各省际的边界效应类型与发挥状况,积极协调边界屏蔽效应。  相似文献   
459.
460.
省际贸易的发展能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有助于促进国内大循环、应对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风险、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本文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基于省际铁路货运量数据,通过分析贸易网络演化的理论基础并构建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探究了影响我国省际贸易动态网络的外生效应与内生效应,并考察了各个因素在省际贸易网络演化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1)包含互惠效应、入度效应、传递闭合效应、多连通效应等网络特征的内生结构效应对省际贸易网络演化起到重要作用;(2)省际贸易网络呈现出较强的时间稳定性,在演化阶段内一直占据主导地位;(3)内生结构效应和外生效应的相对重要性几乎持平,其中内生结构效应以互惠性为主导,外生效应则以地理相邻性为主导,经济实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逐年提高,逐渐取代产业结构成为外生效应的第二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