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702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77篇
财政金融   8855篇
工业经济   3913篇
计划管理   12003篇
经济学   8448篇
综合类   2833篇
运输经济   726篇
旅游经济   88篇
贸易经济   10743篇
农业经济   3539篇
经济概况   12144篇
信息产业经济   161篇
邮电经济   603篇
  2024年   584篇
  2023年   1953篇
  2022年   1572篇
  2021年   1538篇
  2020年   1413篇
  2019年   1260篇
  2018年   462篇
  2017年   1169篇
  2016年   1492篇
  2015年   2000篇
  2014年   5621篇
  2013年   5303篇
  2012年   6402篇
  2011年   6909篇
  2010年   5538篇
  2009年   5038篇
  2008年   4177篇
  2007年   2971篇
  2006年   2670篇
  2005年   2274篇
  2004年   919篇
  2003年   722篇
  2002年   495篇
  2001年   495篇
  2000年   398篇
  1999年   169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无论对冲基金更像一门科学还是艺术,中国的金融市场需要 这样的科学或艺术 一个幽灵,一个藏匿于魔瓶中的幽灵正在中国的股市的边缘徘徊。 这个幽灵就是对冲基金(HedgeFund)。2003年6月,有关《证券法》修改的内部消息传来——其中多处涉及允许“做空”、银行资金可以入市、恢复“T+O”交易等敏感内容,似乎为这个幽灵开启了一道“破冰之旅”。一  相似文献   
62.
63.
徐伟萍 《理论观察》2003,(3):113-114
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是目前各级各类图书馆正在研究和实践着的重大课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必须把握好思想观念、服务方式和现代化网络建设这“三个关键环节”,否则转型将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64.
张学英 《企业活力》2004,(12):38-39
<正>客户资源开发源于现代管理的发展。上个世纪末由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出现,同时由于科学教育兴盛繁荣,人类文明成果空前丰富,促进了现代管理发展。现代管理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由对人的激励为手段转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以人为本的人也由企业内的员工扩大到企业外部的客户、经销商、供应商、投资人、债权人等相关利益者。而客户资源开发则是以人为本在产品营销方面的自然拓展。  相似文献   
65.
中国城市科学20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和城市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 ,总结城市科学研究的经验 ,并反思城市思想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66.
67.
68.
李林 《公司》2003,(12):66-67
2001年正是联想实行整体战略转移的关键一年。而这一年的市场环境不容乐观,全球经济不景气,IT业全面裁员。这次发布会目的是树立正处于业务转型和战略转移期的联想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69.
近年来,国家为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而采取了发行国债、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等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按照科学的发展观,这些启动经济的宏观测控政策,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定时期和一定的条件下是可取的、也是有效的。从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最终是依靠国内消费和国内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因为国际市场的需求渐渐趋于饱和,出口贸易的不稳定性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70.
35年前,在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下,在那特殊的年代里和及其艰苦的条件下,老一辈科学工作者怀着极大的爱国热情,不计个人得失,顽强拼搏,通过全国人民的大力协同,成功地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火箭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实现了党中央要求的卫星要能“听得见、看得着、跟得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