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篇
计划管理   5篇
经济学   49篇
综合类   3篇
贸易经济   5篇
经济概况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茶座     
《中国经济快讯》2009,(44):60-60
明明手里有房子,但是开发商就是不卖,或者每次只卖一点点,剩下的就等着慢慢涨价,这种行为叫捂盘。以前这是一个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时髦词。  相似文献   
12.
《经济学家茶座》2009年第4辑(总第42辑)的卷首语是李俊慧博士的一篇短文《为什么要学经济学?》。在论述学经济学不能赚钱,不能成为企业家,也不能经国济世后,李俊慧说:“我不知道别人的答案是什么,但我所见过的,我觉得最能反映我心声的一个回答,是英国著名的女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的话:我学经济学,是为了不会受经济学家的骗!”  相似文献   
13.
<正>靓女英带着略有成就感的心情坐在弯月小区的邻里关系大讲堂里品味普洱茶,后脚跟进来一男一女——康叔和利婶。三人相见,久未晤面,急于谈天说地的心情自然地从口上爆发出来。靓女英:我对今天的讲堂相会不敢怠慢,所以赶得我汗流浃背,谁知还比您两位先到一步,该奖励我一杯茶吧?康叔:利婶和我以茶代酒奖你一杯!看来今天你有个好心情,还有许多话要说,我们就洗耳恭听啦。  相似文献   
14.
《信息与经营》2014,(10):149-149
8月19日,为探索建筑设计企业应对低迷市场的经营之道,并交流优秀管理经验,加拿大宝佳国际集团与全国房地产设计联盟、北京新纪元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在北京国投大厦共同举办了题为"设计管理的融合与超越之美"建筑师茶座茶座由新纪元公司董事长曾繁柏及宝佳集团传媒中心总经理金磊共同主持,全国房地产设计联盟秘书长王玉清、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党辉军、北京建院约翰马丁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颖等三十余位来自全国知名设计单位的总建筑师、总经理及相关领导参加了茶座。  相似文献   
15.
作为《经济学家茶座》的一个读者,近来读到李中建博士发表在《经济学家茶座)2005年4月号的文章《青年经济学子如何迅速成名》一文,让我大吃一惊。笔者生于1980年代,想来比李中建博士乃是后生晚辈,听李博士对包括我这样的经济学子的建议,如此急功近利,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16.
《经济学家茶座》2008,(1):F0003
编辑同志:您好!我有幸从创刊至今都是《经济学家茶座》的老读者。最初,她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就以品位高雅、风格独特、内涵丰富、通俗易懂吸引世人注目。近几年,《茶座》的知识与信息量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视野更开阔了,对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用新的视角和独到见解给以剖析评说,使广大读者在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中获得知识,在故事中受到启迪。如今,《茶座》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更受“茶客”青睐了。真可谓:落座即晓天下事,品茗香郁悦客心。  相似文献   
17.
前言:如何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经济问题?这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1995年,林毅夫教授就曾在《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贺(经济研究)创刊四十周年》一文中,系统阐述过这一问题。十多年来,随着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应用程度的不断加深,海内外经济学者、留美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过多次讨论,《经济学家茶座》也刊登过大量的相关文章。  相似文献   
18.
在近期的《经济学家茶座》上刊登了一些经济学者关于如何开展现代经济学教学的文章,如陈钊、陆铭等人的《学“问题导向“的经济学》(第31辑)、李俊慧的《巧讲微观经济学》(第32辑),这些文章对我启发很大。身为教书匠,我一直以让上过我课的学生“感觉经济学是一门很好玩的学问,了解经济学是一种思考和生活方式”为教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陈岱老的哈佛宿舍及其他 在《经济学家茶座》第31辑上读到黄范章老师回忆陈岱孙的文章,颇有感触。陈岱老早年毕业于哈佛,却不得不把这份情怀深藏心底。在那个时代,毕业于哈佛远不及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说起来有底气。如今时过境迁,“哈韩”、“哈日”、哈什么都不如哈佛了。最让我感慨的是,毕业于上世纪20年代的陈岱老与毕业于上世纪  相似文献   
20.
记得我好像是在2001年向《经济学家茶座》投过稿,发表在它的第4辑上。打那以后,我虽然写了不少东西,但是没有再向《茶座》投过。最近詹小洪先生又向我提起了投稿的事,盛情难却,只好再谋写作之道。不过想来想去,实在没有适合《茶座》读者口味的材料,干脆说一说我为什么3年没有再向《茶座》投稿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