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33篇
工业经济   10篇
计划管理   12篇
经济学   18篇
综合类   26篇
运输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41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16篇
邮电经济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利用法律作为控制风险的手段,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共识。代理与委托代理是组成银行授信、中间、柜台等诸多业务的主要法律关系。这其中,表见代理往往会被人忽视,给银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把握好表见代理与银行实务的关系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法律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92.
有限合伙人不得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为多数国家立法确立的共同规则。但对有限合伙人参与企业经营的法律后果,美国制定法有明确的规定,德国法则没有明确规定,只能通过代理制度进行确定。我国有限合伙制度,立法蓝本借鉴美国《统一有限合伙法》。而对有限合伙人参与企业经营的法律后果的立法模式却类似于德国。尽管我国《合伙企业法》确立的"信赖规则"移植于美国,但其适用范围不能解读为与美国相同,应该进行限制性解释,即只有在有限合伙人以合伙企业名义对外交易构成表见代理时,方可适用。  相似文献   
93.
表见代理在商业领域中对于促进商事交易活动之效率与安全方面上具有优势,但《民法典》第172条并未对民事表见代理与商事表见代理之区别作出回应,因此需要针对商事表见代理之被代理人可归责性标准,以及对于其在司法适用中产生的问题作出解答来更好地阐述商事表见代理制度。  相似文献   
94.
温颖 《金卡工程》2010,14(2):100-100
本文从比较中外表见代理制度不同构成要件的视角,分析解决法的价值冲突所要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9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已于2009 年5月13 日实施, 本文旨在对其中有关表见代理的释义探究。该解释没有采纳大多数学者的意见, 将相对人的善意与无过失及本人无过错引入表见代理制度, 意在保证交易安全, 促进经济往来。表见代理的产生绝  相似文献   
96.
律师问答     
读者:A建材公司为原告,B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为被告。A公司于2012年6月与某项目部(下称"C项目部")签订钢材购销合同,并于2012年5月起向该项目部供应钢材,但双方钢材款项一直未结清。截止至2012年9月,该项目  相似文献   
97.
表见代理作为一种特殊民事法律行为,学术上长期以来一直对它的构成要件存在争论。通过对不同学说的分析,明确了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并就表见代理三大类型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归纳,最后对表见代理产生的效力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8.
在民事商事领域,代理制度以其独有的特质扩张了民事主体的行为能力,最大效率地实现了民事意思自治的本旨,为维护交易安全的需要,表见代理制度应运而生。然而在实际认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表见代理制度在在维护相对方交易安全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对本人利益的关注。通过双重要件来认定表见代理刺度,同时在实务分析的来解释,阐释其在实现效率的同时更应该兼顾法的公平价值,在各个主体的利益冲突中,谋求利益的均衡和协调,才能实现法律追求的正义。  相似文献   
99.
表见代理是指虽无代理权但表面上有足以使人相信有代理权而须由本人负授权之责的代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出台之前把此类越权订立的合同一般都认定为无效,而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却把越权代表行为原则上认定为有效行为,少数例外情况无效.也就是说,把表面上看似有权代表实际上是无权代表的行为认定为有法律效力.这里有几个主要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00.
李雪鸣 《商》2016,(4):228-229
冒名处分不动产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理论界众说纷纭,司法实践中也是同案不同判。本文从冒名处分行为的法律性质出发,否认了冒名处分不动产行为直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观点,认为其应当类推适用无权代理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