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4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57篇
工业经济   16篇
计划管理   154篇
经济学   56篇
综合类   44篇
运输经济   10篇
旅游经济   4篇
贸易经济   85篇
农业经济   22篇
经济概况   209篇
信息产业经济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鹳雀楼历史沿革和复建背景。鹳雀楼与长江流域的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四大历史化名楼。始建于北周,经唐历宋,毁于元初。唐宋之际为河东胜览,人雅士留诗甚多,“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是唐代名诗人王之涣登楼赏景、放歌抒  相似文献   
72.
林东源 《商业时代》2006,(27):110-112
清代诗人兼学者陈衍继承乾嘉朴学经世致用的精神,形成了自成系统的经济思想。他一反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确立并宣传重商救国的思想。他曾佐张之洞理财并多年主编《湖北商务报》,除撰写了《货币论》等系列经济文章外,还与日本人河濑仪太郎合作,翻译了9部西方商业经济学类的著作。陈衍还有关于建立武汉商业中心等方面问题的论述,均为针对当时社会经济现状所作的敏锐分析,他的丰富的经济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3.
朱忠浩 《国际市场》2007,(11):28-30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杭州春望》中写道:“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不难看出,中国丝绸在唐代就已备受人们宠爱。长久以来,人们将丝绸视为幸福和吉利的象征。在盛大的宴会、隆重的婚礼等场合,丝绸的身影无处不在。悠悠中华五千年,无论在历代皇宫,还是在寻常百姓家庭,抑或唐诗、宋词中,丝绸的声名显赫。而在当下社会,各大品牌的设计师也依然将丝绸作为引领潮流的首选之物。  相似文献   
74.
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出现了不思进取的状态,生活庸俗化问题比较严重,表现在生活中讲"段子",交往中拉"圈子",工作中看"面子"……这种习气败坏了党内风气,进而带坏了社会风气,危害大矣!因此,应该引起领导干部的注意,努力戒除身上的庸俗之气。第一,力戒生活奢侈恶习,倡导勤俭节约风气。晚唐诗人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诗句,应该说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春秋时期的秦穆公,秉承"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的思想,勤俭治国,  相似文献   
75.
“让我们和着美酒谈论昨天,让我们蘸着咖啡描绘明天。”多年前,一位小诗人的一首诗中的名句,至今仍令我回味无穷。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而言,最美好的“明天”究竟该是怎样一番图景,诗歌的语言美留给我们的只是一种朦胧的美。而真正将这幅明天图景绘制成方案图的,则是俞敏洪先生。  相似文献   
76.
77.
在台湾当代诗坛上,活跃着雪飞、薛林等一群重庆籍诗人。六十多年来,他们一直坚持用诗歌抒写自己的无尽乡思、祖国情怀和民族之爱,并热情致力于海峡两岸文学交流,为台湾当代诗歌建设文化繁荣作出了巴渝之子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78.
正在百度百科里,对真人秀有一段批判意味十足的评述:真人秀节目迎合了普通人求知欲、猎奇心、八卦、偷窥他人隐私的心理。在资本主义国家,真人秀是一种广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它摒弃剧本,将参与者的真实生活搬到荧幕上,让普通观众也能获得法国诗人兰波所憧憬的生活在别处的体验。但是,由于题材设置的原因,真人秀有时也确实有着伦理上的争议,电影《楚  相似文献   
79.
安格 《三联竞争力》2006,47(1):59-59
英国著名诗人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曾说:“考验一个人的才智是否一流,要看他是否能在同一时间具备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且能力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80.
王跃文 《华商》2014,(15):75-75
作为一位瑶族诗人,黄爱平的诗歌里有一种强烈的对瑶族文化血统的追忆,对瑶族文化虚根的抗拒。他的血脉里流淌的是瑶族的血液,瑶族人民苦难深重的历史,注定了他诗歌灵魂的沉重和苍凉。他不断地用诗歌追问、寻觅,试图印证他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血统,执著而又迷惘。他在《父亲回家》‘诗中这样发问:“谁是他的父亲/谁给他讲述已经逝去的秋天/讲述鸟巢与河流/劳动与汗水/谁会告诉他/生活是一件严肃的事?”诗人在急切的追问之下,又说:“父亲……我不认识他/事实上/我也不认识我自己”。诗人对父亲的渴求和追念是那么焦灼迫切,而父亲在他眼里却又那么的模糊。父亲只能在诗人的遥想中出现,作为诗人的自己,却“不知道他的脏脸和烟卷/更不了解/他的酒量和哭泣……”诗中的父亲是一种隐喻,是诗人对瑶族文化身份和文化血统日渐失传的伤痛,是对日渐模糊的瑶族特征的沉重喟叹。父亲是根,根的缺失使得诗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知变得惶惑而茫然,所以他在诗中说,“事实上/我也不认识我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