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8篇
  免费   20篇
财政金融   100篇
工业经济   15篇
计划管理   101篇
经济学   234篇
综合类   28篇
运输经济   22篇
旅游经济   15篇
贸易经济   81篇
农业经济   82篇
经济概况   80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对国内外碳排放权市场的运行机制和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各种碳排放权市场机制的特点,并创造性地将其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探讨了我国碳排放权市场的发展路径。现阶段我国尚未完全具备建立强制性减排交易市场的基本条件,但是鉴于未来碳排放权市场的重要性,我国应该把发展碳排放权市场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我国碳排放权市场可以采取如下发展路径:第一步,培育和壮大我国自愿抵消市场;第二步,借鉴美国经验发展类似CCX的会员制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同时借鉴印度经验适当发展CDM单边项目并以此为基础建立CDM二级市场;第三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推出强制性减排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42.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有助于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然而,从短期来看,一方面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初期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很难适应现代成本管理理念的要求,因此成本问题是低碳经济发展初期的瓶颈。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及企业外部...  相似文献   
43.
面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所突显出的信用本位制下无约束的货币泛滥,碳货币既是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具有国际意义的热点问题之一,更是事关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则从全球碳交易体系的货币视角提出了"碳货币"本位的全新货币体系的构建设想。  相似文献   
44.
2010年3月,日本政府在内阁会议上决议了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20年较1990年减少25%为核心内容的<全球变暖对策基本法案>,提交至国会审议.该法案无论是减排目标还是具体政策措施,与过去相比激进和果断许多,在日本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由于反对和猜疑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该法案能否获准尚不明朗.本文就该法案的主要争论点及背景做全面阐述,并对其前景做一展望,以期有助于了解日本围绕减排的各种主张.  相似文献   
45.
日本发展低碳产品出口贸易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经济危机时代,低碳产品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作为较早地实践低碳经济的国家,日本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低碳产品出口贸易,如政府积极地提供财政、信息和外交支持;企业自动地调整出口结构、减少流通环节的碳排放、促进低碳系统的出口以及开展碳足迹认证等;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协力合作机制。中国也应抓住这一机遇,努力促进出口产品向低碳方向转型。但是目前中国发展低碳产品出口贸易仍面临许多障碍,如低碳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国际低碳产品贸易自由化困难重重等。在克服这些障碍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低碳产品出口贸易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6.
我国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高度一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在自主创新能力、能源发展战略、森林资源发展和湿地保护诸方面,仍面临着严峻挑战,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控制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我们应立足国情,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增强碳汇为重点,以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在工业化完成阶段尽快从相对减排走向绝对减排。  相似文献   
47.
48.
碳交易是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市场化工具,交易价格和市场规模能够反映碳交易实施状况,是影响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从碳交易价格和市场规模切入,基于2008—2020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碳交易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并考察异质性技术创新模式的传导路径。结果表明,提高碳交易价格和扩大市场规模均能显著提升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检验表明,碳交易价格和市场规模能够推动自主创新、减少技术改造投入,进而影响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而技术引进并非有效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自主创新对技术改造存在挤出效应。研究结论对完善碳交易制度顶层设计、精准制定技术创新配套政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9.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决定与最优出口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云  杨来科 《财贸经济》2011,(7):70-77,136
本文分析了总量控制和交易、基准排放和信用两种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的价格决定原理,并以边际减排成本等于市场均衡价格为基础,分析《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国际碳排放权交易规模和利益分配不公等情况;然后构建两阶段模型,讨论“非附件B国家”碳排放权出口规模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并通过估测中国碳排放权出口规模决定因素的函数值或参数值,计算中国第1承诺期的最优出口量;最后提出中国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0.
Area-based targets for afforestation are a frequent and prominent component of policy discourses on forestry, land use and climate change emissions abatement. Such targets imply an expected contribution of afforestation to the net 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yet the nature of afforestation undertaken and i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means that there is considerable uncertainty over the eventual emission reductions outcomes. This uncertainty is reduced if the net carbon balance is calculated for all potential afforestation sites, considering climate, soi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ossible types of afforestation (species and management regimes). To quantify the range of possible emissions outcomes for area-based afforestation targets, a new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was implemented. This improved the integration of spatial data on antecedent land use with mapped outputs from forest models defining the suitability and productivity of eleven forestry management alternatives. This above ground carbon data was then integrated with outputs from the ECOSSE (Estimation of Carbon in Organic Soils – Sequestration and Emissions) model which simulates the soil carbon dynamics. The maps and other model output visualisations combining above and below ground carbon highlight where net carbon surpluses and deficits are likely to occur, how long they persist after afforest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antecedent land use, soils, weather conditions and afforest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Using more productive land classes delivers more net sequestration per hectare and could mean greater carbon storage than anticipated by emissions reduction plans. Extensive establishment of lower yielding trees on low-quality ground, with organo-mineral soils could, though, result in net emissions that persist for decades. From the spatial analysis, the range of possible outcomes for any target area of planting is substantial, meaning that outcomes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 decisions on the mix of forestry systems preferred and to spatial targeting or exclusions (both at regional and local scales). 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retaining the existing presumption against planting of deep peat areas, but also that additional incentives or constraints may be needed to achieve the aggregate rates of emission mitigation implied by policy commitments. Supplementary carbon storage tonnage targets for new forestry would introduce a floor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outcomes, but would still allow for flexibility in achieving an appropriate balance in the trade-offs between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the many other objectives that new woodlands are expected to deliv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