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587篇
  免费   1946篇
  国内免费   1143篇
财政金融   5694篇
工业经济   2565篇
计划管理   12423篇
经济学   11746篇
综合类   12888篇
运输经济   407篇
旅游经济   1099篇
贸易经济   8419篇
农业经济   5359篇
经济概况   9074篇
信息产业经济   2篇
  2024年   238篇
  2023年   765篇
  2022年   962篇
  2021年   1382篇
  2020年   1772篇
  2019年   1172篇
  2018年   1102篇
  2017年   1225篇
  2016年   1325篇
  2015年   1622篇
  2014年   3743篇
  2013年   4399篇
  2012年   5318篇
  2011年   6804篇
  2010年   5062篇
  2009年   4709篇
  2008年   5275篇
  2007年   4849篇
  2006年   4775篇
  2005年   3399篇
  2004年   2429篇
  2003年   1954篇
  2002年   1262篇
  2001年   1151篇
  2000年   768篇
  1999年   376篇
  1998年   203篇
  1997年   203篇
  1996年   150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75篇
  1984年   195篇
  1983年   139篇
  1982年   101篇
  1981年   56篇
  1980年   74篇
  1979年   45篇
  1978年   36篇
  1977年   23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21.
杜娟  张怀英 《科技和产业》2024,24(13):19-23
在当前经济背景下,乡村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成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扎根理论聚焦以湖南省5家案例企业为核心的乡村创业生态系统,通过深入研究多个案例,揭示乡村创业生态系统中的价值共创元素,并对这些元素进行理论解读。研究表明,乡村创业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行为是创业主体以共同利益为目标、以共同认知为精神契约、以互补性资源为内在驱动、以创业环境因素为外在驱动、以专门性资源为创业独特资源禀赋,从而进行创造共创、成果共享的过程。  相似文献   
922.
[目的]农业绿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助于促进农业集约经营、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推动农业由“量”到“质”转变。文章旨在对社会网络、同伴效应与农户技术采用之间关系进行系统阐述与分析,发现现有研究不足,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总结归纳法,以社会网络、同伴效应与农户技术采用之间关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主线,从农业技术采用、社会网络与农户技术采用、个体行为与同伴效应识别、同伴效应形成机制四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概括和评价。[结果]目前政府和学界对农户绿色技术采用行为展开了大量研究,但大多强调农户自身特征或决策对绿色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社会网络,以及同伴效应对农户绿色技术采用所起的作用。[结论]未来应深化社会网络、同伴效应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机制的定量及动态研究;应进一步探索社会网络和同伴效应的“中国特色”;应丰富和改进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  相似文献   
923.
[目的]塑料污染治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源头减量化治理则是解决塑料污染的有力举措,村民参与能保证治理的有效性。[方法]文章为探究新疆村民参与塑料污染源头减量化治理的意愿,基于对W县506户村民的调查,通过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补充拓展并架构起新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村民参与塑料污染源头减量化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村民的态度、主观规范、政策宣传、知觉行为控制和道德规范在不同水平下对村民的参与意愿具有促进作用;(2)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道德规范会通过影响村民的态度间接对其参与的意愿产生正向影响;(3)回收便利程度对村民的参与意愿不具有任何作用。[结论]为不断推进农村地区塑料污染源头减量化治理的进程,需要每一位村民的积极参与和监督。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宣传教育、加大表彰力度、构建各级政府和村民之间良好的对话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924.
[目的]在数字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双重背景下,探讨互联网嵌入对农户化学农药减量使用的影响,有助于实现农业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方法]文章基于四川省712份微观农户调研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嵌入是否会减少农户化学农药使用,并分析了其影响效应在不同农户群体中的异质性。[结果]互联网嵌入对农户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平均处理效应为0.114;互联网嵌入能有效促进小农户、专业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平均处理效应分别介于0.104~0.113、0.078~0.103和0.116~0.128;互联网嵌入对家庭农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的促进作用略大于小农户和专业种植大户,而相比于专业种植大户,互联网嵌入对小农户化学农药减量使用的促进作用更强。[结论]应推进农村新基建发展,提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采取差异化的措施,鼓励家庭农场发展,引导家庭农场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并加强互联网技术宣传与培训,提升小农户和专业种植大户嵌入互联网的能力,以促进农户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相似文献   
925.
[目的]研究乡村“三生”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对其实现区域的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基于乡村的微观尺度,集成实地调研、土地利用和遥感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TOPSIS模型和椭圆标准差等方法对“三生”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进行量化评价及其关联研究。[结果](1)门头沟区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水平不等,各功能空间分异明显;“三生”功能整体水平较低,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高值区聚集,低值区在清水镇和斋堂镇的乡村集中,“三生”功能与生活功能空间重合度高;(2)门头沟区人居环境质量总体偏低,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的态势,具有显著的“点轴模式”特征,空间分布格局相对集聚;(3)门头沟区“三生”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相一致,二者空间关联度高,部分地区因生产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有所偏差。[结论]未来需基于“一村一策”的发展思路,确定不同乡村“三生”功能和人居环境工作重点,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26.
目的 探析山西省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及粮食供需结构现状。方法 文章选取2010—2019年山西省粮食生产和消费数据,借助ArcGIS10.2软件、EXCEL软件,采用重心研究模型和粮食安全贡献度模型,综合探析近年来山西省粮食供需变化及粮食安全现状。结果 (1)2001—2019年山西省粮食面积和产量整体稳中有增;种植结构以玉米、小麦为主,谷子、大豆、马铃薯为辅,以及高粱、燕麦、荞麦等小杂粮类;10年来,粮食生产变化表现为以增加玉米,减少小麦和杂粮生产为特点。(2)2010—2019年大豆、燕麦和小麦的产量重心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转移,其他种类均呈现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转移;种植结构变化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马铃薯>荞麦>大豆>高粱>燕麦>玉米>谷子>小麦。(3)2011—2019年全省粮食产量稳定情况下,以2014年为转折点粮食需求量先降低再增加,调出量先增加再减少,至2018全省粮食调出量减少为负值;粮食需求结构中,口粮占53.65%,饲料用粮占比29.68%,工业用量仅占13.53%。运城市的粮食安全贡献度最大,其次为临汾市、忻州市、朔州市和晋中市较高,长治市、大同市、吕梁市和晋城市较低;太原市和阳泉市最低,为负值。结论 山西省粮食生产表现为总体平衡,种植优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转移的趋势,且各作物种植时空变化规律性不强;种植结构尚未形成区域特色产业,粮食需求量仍有逐年递增的趋势,粮食安全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27.
[目的]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现实需求,科学客观评价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并分析影响效应的空间异质性,对因地制宜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文章通过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综合图示法测度结果,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分异格局,借助逐步回归、GWR模型讨论影响因素效应水平的空间异质性。[结果](1)河北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差异显著,以中等水平为主;(2)在空间上表现为显著集聚特征,热点区和冷点区呈现“双核”分布特征;(3)年平均气温、人口密度、第一产业占比、人均GDP、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农用机械化总功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率7个因素为影响乡村人居环境的主要因素,各因素影响效应具有空间异质性,且在不同分区上影响效应存在一定差异。[结论]该文揭示了河北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以中等水平为主,冷热点区均呈现“双核”的格局特征,探讨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影响因素效应的空间异质性,为因地制宜制定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8.
[目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分类推进的必然结果,是助力乡村转型发展的有力举措。[方法]文章基于S省M市1 086个村庄9 169份村民调查问卷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模型对村民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意愿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1)研究区村民对村庄现状满意度总体表现为“满意”,治理有效、生态宜居和产业兴旺满意度较高,而生活富裕和乡风文明的满意度相对较低;(2)村民内调型聚落空间重构意愿>外迁型聚落空间重构意愿>不进行空间重构的意愿,其中内调型聚落空间重构是乡村振兴分类发展的重点方向;(3)男性村民外迁型空间重构意愿更强,村民年龄越大则内调型空间重构意愿越明显,学历越高则外迁型空间重构意愿越强烈,而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为务农的农户更倾向内调型空间重构;(4)提升“产业兴旺”满意度会显著提高村民内调型空间重构意愿,提高“生态宜居”满意度会显著降低村民的空间重构意愿,这是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结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避免一刀切的政策安排、一种模式的重构标准和一次性的重构设计。  相似文献   
929.
目的 探求江西省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规律,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文章以江西省为例,通过构建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3个维度20个指标的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2008—2019年江西省11个市农业绿色发展的耦合关系及其时空演绎规律。结果 (1)时序特征上,江西省各市级农业绿色发展水平逐年稳步上升,农业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数从2008年的的0.280 4上升为2019年的0.441 6;空间特征上,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达到高速发展水平的市级数量不断增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且东北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2)2019年江西省各市级在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子系统各有短板和优势,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得分最高的分别是抚州、景德镇、抚州;得分最低的分别是萍乡、新余、鹰潭。(3)江西省各市级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耦合度处于高耦合水平阶段,耦合协调度从轻度失调阶段过渡到中度协调阶段。结论 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朝着有序方向发展,但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930.
[目的]不同区域的乡村因自然禀赋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呈现出异构的变化脉络和发展态势。掌握其影响因素及时空变化情况,有益于探寻因地制宜的乡村发展对策。[方法]文章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表征乡村发展水平,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地理探测器等模型解析影响县域乡村发展要素的主导因素,分析其时序变化和影响区域分布。[结果](1)陕西省乡村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该特征随时间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各要素影响力排序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靠前5个因素保持一致;(3)目前乡村发展尚未克服地形因素的阻碍,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的差异可能继续影响乡村的发展,县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成为乡村发展差异的主要矛盾;(4)不同地区所受的主导要素不同。[结论]加强县区自身经济发展、加大基础建设的投资,以及发挥乡村的能动作用并努力提升乡村劳动力质量水平,对乡村可持续发展尤其重要。陕西省各区域乡村发展限制条件有所差异,陕北地区应当注重人力资本的发展,加大教育投资或许是其发展之路;关中地区地区经济总体较好,应当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陕南地区利用其生物与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