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30篇 |
免费 | 373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305篇 |
工业经济 | 185篇 |
计划管理 | 957篇 |
经济学 | 749篇 |
综合类 | 294篇 |
运输经济 | 77篇 |
旅游经济 | 84篇 |
贸易经济 | 487篇 |
农业经济 | 1973篇 |
经济概况 | 30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104篇 |
2022年 | 112篇 |
2021年 | 141篇 |
2020年 | 303篇 |
2019年 | 158篇 |
2018年 | 169篇 |
2017年 | 240篇 |
2016年 | 220篇 |
2015年 | 181篇 |
2014年 | 345篇 |
2013年 | 384篇 |
2012年 | 340篇 |
2011年 | 476篇 |
2010年 | 365篇 |
2009年 | 323篇 |
2008年 | 286篇 |
2007年 | 287篇 |
2006年 | 234篇 |
2005年 | 190篇 |
2004年 | 145篇 |
2003年 | 114篇 |
2002年 | 69篇 |
2001年 | 42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102.
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测度福建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变化特征,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两者在2009—2021年的耦合协调发展特征与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时间上,2009—2021年呈现“增长-平稳-下降”的波动变化特征;空间上,各市差异明显,厦门市、福州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高,闽北地区特别是南平市,土地利用效率则相对较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指数的分析显示,福建省产业结构升级指数均值稳步升级,并在2015—2020年城市之间的差异逐渐扩大。耦合协调分析显示,福建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产业结构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城市间差异较大,整体介于 0.1~0.995,绝大多数城市协调状态趋于提升,至2020年各城市耦合协调水平跨过勉强协调水平,耦合协调程度整体向好。 相似文献
103.
不同类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开发所追求的效益目标侧重点不同,需要对不同类型轨道站点周边土地利用效益进行差异化的评价。首先,研究轨道站点的分类及相应的用地开发特征; 其次,从土地利用、交通系统、服务水平3个维度选取7个评价指标,构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站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量化,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获得不同类型站点具体指标和综合指标的评价结果; 最后,以重庆鲤鱼池站点为例,对公服居住型站点周边用地开发综合效益进行应用评价与分析。旨在为不同类型轨道站点周边的土地开发效益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本文使用世界银行《全球金融包容数据库》最新数据,对中国金融包容现状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发现:虽然中国金融包容的各项指标有所提高,但金融服务在不同社会群体的分布极不均衡。一方面,金融包容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以及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政府应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激励金融机构开展包容性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必须从战略上重视金融包容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机遇,通过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供给。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文章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农户对宅基地流转福利的认同的理论模型,利用湖北省武汉、仙桃、恩施宅基地流转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定量评价农户对宅基地流转福利的认同度,从农户主观价值认知视角评估宅基地流转对农户福利的影响效应。[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结果](1)总体上,农户认同宅基地流转福利,当前宅基地流转政策改善了农户福利。(2)宅基地流转对农户福利效应存在差异,宅基地流转显著改善了家庭经济、居住条件和心理感受福利,其次为社区环境和社会保障福利,改善农户发展机遇福利效应最低,且农户不认同宅基地流转后发展机遇福利。(3)宅基地流转改善农户福利效应存在禀赋差异,因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优势以及宅基地流转方式不同,农户对宅基地流转福利的认同存在差异。[结论]当前进一步深化宅基地流转政策改革对于提高农户福利,实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农户对宅基地流转政策改革期望值较高,为进一步深化宅基地流转政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为了充分调动农业用水户管水积极性,减少政府工作压力,提升农业用水效率,开展农业用水自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农业用水自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用水自治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施农业用水自治建议。结果 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农业用水自治是农业用水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用水“最后一公里”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好农业用水自治功能,有利于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和农业用水效率。结论 农业用水自治可以分为完全自治、半自治、微自治、完全不自治4种类型,现代农业用水自治是未来发展方向。我国农业用水自治存在缺乏系统理论指导等四方面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用水自治理论研究等4个建议。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通过对原平市农业产业适宜性的定量评价,并结合土地利用的角度对原平市农业产业进行布局优化。方法 文章基于GIS空间分析和AHP方法,建立农业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刻画原平市农业产业适宜性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得出适宜性分级图,进一步叠加原平市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农业优化布局分析。结果 原平市农业适宜性水平整体较低,只有14.82%的区域适宜和非常适宜农业生产,集中分布于中部平原地区;53.21%的地区基本适宜农业生产,主要分布于东部丘陵和西部山区;31.97%的地区不适宜农业发展,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同时,在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地区中约有15.3%的土地被开垦为耕地,限制了该市整体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结论 与传统的土地适应性相比,该研究嵌入了社会经济因子和管理水平的影响分析,使得研究结果更贴合实际。如何进一步挖掘更全面表征气候、生态、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构建更加全面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区域有别、因地而异的评价体系标准,是加强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科学性和准确性的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宅基地有偿使用是我国新一轮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探索内容之一。宅基地有偿使用是促进宅基地集约、高效利用的重要推手,也是显化宅基地财产属性的重要途径。有关宅基地有偿使用的综述研究,已有学者利用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进行分析,但是在文献的时效性、研究热点的可视化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方法 文章通过CiteSpace5.6.R5软件对1992—2020年中国知网上“宅基地有偿使用”的发文量、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进行可视化信息分析,并结合具体文献,对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研究提出了研究述评与展望。结果 (1)从发文量看,宅基地有偿使用的研究可分为萌芽发展、缓慢发展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2)从研究热点看,对宅基地有偿使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宅基地有偿使用费”“一户多宅”“超占多占”和“三权分置”等关键词。(3)从演进趋势看,宅基地制度改革与制度设计、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宅基地管理以及三权分置将成为宅基地有偿使用的研究重点。结论 总体展望看,明确宅基地有偿使用的适用情形,研究宅基地有偿使用收费标准和有偿使用资金管理办法,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与宅基地资格权认定、宅基地登记确权及有偿退出的衔接机制是未来宅基地有偿使用研究中须着重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是监测区域变化的重要方法,而发生剧烈变化的热点区域更是研究的重要部分,有效识别热点区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为保护土地生态环境、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支撑。方法 文章利用欧洲航天局(ESA)气候变化倡议的长期时间序列土地覆盖数据集(CCI-LC)对“一带一路”典型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进行分析,根据变化面积、相对变化速率及其聚集程度建立了热点区域的识别方法,并分析了影响因素。结果 (1)根据土地覆盖变化结果表明,1992—2020年“一带一路”典型区内总共有5.46%的面积发生了变化,建设用地净增加面积最多,为24.61万km2,相对变化速率在2000—2010年最高,为76.94%。(2)热点识别结果表明,2000—2010年土地覆盖变化最剧烈,不同时期的热点区域内主要的转型特征不同,1992—2000年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增加,2000—2010年主要表现为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扩张,2010—2020年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增多和林地的砍伐与恢复。(3)热点区域集中分布在0~200m的海拔范围内,热点区域内的像元数量随海拔升高不断减少。(4)热带多雨气候区域内热点占比最大,而其他气候类型对热点区域内的像元数量的影响较小。(5)社会经济因素对于热点区域内的像元数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城市人口数量和国内生产总值最重要,两者结合可以解释全部热点的86.46%。结论 研究探明的热点区域和影响因素可以为“一带一路”典型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究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文章基于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涵及耦合机理,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及SBM-DEA模型,测度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地级市城镇综合指数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两者间耦合协调度及时空演化规律。结果 (1)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综合指数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8.11增加至2019年的16.10,平均增速达6.50%;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为0.70,整体呈现小幅波动下降的趋势,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表现为江苏>江西>湖北>安徽>湖南;(2)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0.21提高至2019年的0.40,但两者暂未步入协调阶段;(3)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性程度逐渐增强,其中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东部地区,而低—低集聚区则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西部地区,且随着时间变迁,该集聚格局呈逐步扩大态势。结论 应有序推进城镇化发展,强化耕地绿色发展理念,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邻近市域之间的合作机制,推动城镇化与耕地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