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2篇 |
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255篇 |
工业经济 | 14篇 |
计划管理 | 95篇 |
经济学 | 103篇 |
综合类 | 80篇 |
运输经济 | 3篇 |
贸易经济 | 79篇 |
农业经济 | 7篇 |
经济概况 | 5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48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70篇 |
2010年 | 59篇 |
2009年 | 54篇 |
2008年 | 40篇 |
2007年 | 38篇 |
2006年 | 53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5篇 |
1998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企业技术创新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对企业生产经营、行业竞争以及发展战略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企业技术创新衡量方法研究在IPO后绩效表现方面存在不足。研究发现,企业IPO决策过程中IPO时机与特征可以反映其技术创新动机,进而可基于技术创新角度对企业IPO后绩效表现作出合理解释。通过构建技术创新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了技术创新企业与非技术创新企业在IPO后长期绩效表现的异同点。结果表明:①技术创新动机与企业IPO后财务绩效正相关,技术创新强的企业在后市仍能保持良好业绩;②技术创新企业的长期市场表现看涨,而非技术创新企业则呈现波动;③技术创新企业存活质量明显高于非技术创新企业。 相似文献
22.
上市公司IPO之后财务业绩变脸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股权融资规模的角度对上市公司 IPO 之后的财务业绩变脸现象进行研究,由于中国股市的外部股权融资行为往往 NPV 大于0,即融资价格高于投资价值,许多劣质企业有强烈的融资和上市的动机。据此提出假说,并用 1992~2000年上市的 A 股公司数据对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融资规模越大的企业,在 IPO 当年变脸的可能性越大,而且变脸幅度也越大。 相似文献
23.
2023年2月1日,我国正式启动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在此制度下,新股首发定价是否有效,对投资者、上市公司、承销机构、监管者等各方而言无疑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梳理国内外新股发行定价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成本函数的单边随机前沿模型,并利用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首发数据和公开财务数据,依次使用OLS、MLE和单边随机前沿估计等方法对新股首发定价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注册制下创业板股票首发定价存在明显的溢价效应。据此从监管者视角,提出未来监管应重点提高承销商的定价能力和自我约束,同时进一步强化投资者教育,培育理性投资理念,以推动创业板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4.
以A股市场2006—2012年IPO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异常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的相关性及其在IPO定价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对全样本,异常审计费用与IPO抑价水平显著负相关,与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和股票上市后的长期市场表现不相关;当考虑异常审计费用的方向时,正的异常审计费用与IPO抑价水平、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显著负相关,与股票上市后的长期市场表现显著正相关,而负的异常审计费用与三者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这表明作为会计师事务所努力程度的体现,正的异常审计费用不会损害审计质量,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审计质量。因此,监管部门应更多地关注审计收费不足所存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25.
新股IPO三高现象一直是困扰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问题之一,2010年11月,中国证监会有针对性地实施了新股发行体制第二轮改革。笔者认为,此次改革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是对三高产生的根本原因缺乏必要的研究。文章通过构建新股定价模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究新股IPO三高背后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解决三高的思路与对策,丰富与创新了相关的理论。 相似文献
26.
Bing Zhang 《Applied economics》2013,45(57):6089-6099
The paper models and verifies the spread and decay of investor’s attention before listing on the stock market by using the Baidu Index as a proxy for investor attention of the frequency of searches. We find that individual investor’s attention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first-day IPO return. We empirically study the allocation of investor attention among several stocks and discover that the more stocks going public on the same day, the milder and more similar their performance tends to be. This paper is the first to research IPO performance and individual attention. 相似文献
27.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IPO抑价理论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焦点。以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在沪深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A股的公司作为样本,选取IPO公司的价值评估信息以及衡量公司价值不确定性程度的指标作为变量建立模型,对基于信息不对称的IPO抑价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用信息不对称理论来解释中国A股市场的IPO抑价现象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8.
29.
Lingfang Xie Xiaoming Zhu 《美中经济评论(英文版)》2004,3(9):20-29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performance change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listed on China's two exchanges during 2 years before and after listing in the period of 1996-2001. It is concluded that earning ability, real sales and financing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ile only profitability decline a little bit after the private firms listed. In addition, we find that IPO private firms have appreciably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at of BS ones as well as the financing condition becomes finer, which is relative to both the attributes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Chinese regulatory rules. Therefore, we figured out that the outcome of private firms listing is positive, and China's economic reform will be a step-by-step process. 相似文献
30.
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绩效对比:一个产业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决定着一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国际竞争力。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的绩效如何?上市作为一种制度因素是否影响企业绩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否存在产业差异?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上市与非上市企业的绩效具有产业差异,资本密集型企业的上市绩效好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但同一企业上市后的绩效并没有比其上市前有明显提升。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要提升股票市场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一方面需要在上市公司的增量选择上进行有效的产业分布,更为重要的是强化股票市场的规制功能,提高上市公司绩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