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6篇
  免费   134篇
财政金融   227篇
工业经济   104篇
计划管理   397篇
经济学   710篇
综合类   251篇
运输经济   103篇
旅游经济   257篇
贸易经济   649篇
农业经济   43篇
经济概况   339篇
  2025年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204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270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4年   1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通过需求侧资源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能够降低系统对传统燃煤备用机组和输电线路扩容的需求,具有显著的经济、环保效益。为了促进需求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服务于促进整个电力系统中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间歇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传统模式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构建了面向需求侧资源业主、电网企业和发电企业三个市场主体,涉及长期规划、短期运行和需求侧资源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贡献度评价的我国需求侧资源促进间歇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的“三横三纵”模式;最后,研判我国促进间歇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的需求侧资源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82.
文章基于上海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1997-2009年的面板数据,就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整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就业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程度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异质性相联系.具体而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三种要素密集型行业就业的提升都有显著影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影响有积极作用,但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则不明显;而交通运输仓储争邮政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对三种要素密集型制造业就业影响的替代效应高于促进效应.最后,指出了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制造业就业提升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3.
主要探讨在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新机遇下,服务接包企业如何增强自身的知识获取能力。已有文献主要从服务发包方与接包方二元视角研究接包方的知识获取与吸收。由于终端客户的战略地位在服务供应链中愈加凸显,尝试从发包方、接包方和终端用户三元视角探讨服务接包企业的终端用户导向对其知识获取与绩效的影响,以期为服务接包企业提升知识获取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4.
区域创新平台具有集聚创新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科技经济跨越发展的作用,政府对其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不断提升。伴随平台的发展,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也从单个平台转移到多平台协同发展方面。从区域创新活动所需创新资源类别、产业技术创新环节、平台依托主体以及平台空间结构4个方面,对不同类别平台功能、主要形式以及发展导向的整体定位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不同平台的协同发展方式,旨在为区域创新平台管理部门科学确定平台发展战略,促进平台协同发展与有效运行,实现区域创新资源有效整合与利用,提供科学的方法支持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5.
基于2008—2018年中国21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影响效应,并对城市异质性进行拓展分析。结果显示,智慧城市政策能够显著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且城市科技创新基础越好,政策效应越突出。据此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应从优化科技创新投入结构、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优化创新空间布局等多个维度协力打造科技创新生态,整体提升科技创新实力。  相似文献   
186.
随着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生产中出现了各种提供社会化劳动服务的新型服务合作社。新型服务社与原来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如采取协同制度,整个社会福利将得到帕累托改进。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可说明新旧服务组织的协同制度变迁路径。在制度变迁的初始阶段新型服务社是第一行动集团,潜在的利益推动制度变迁;地方政府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突破口,其发现潜在收益并转换角色,制度变迁表现为中间扩散;中央政府成为主导,继续推动制度变迁。推进协同制度应尊重服务社的选择,体制内的原有服务组织可以服务社作为新的平台提供服务,地方政府加强对体制内的原有服务组织考核,中央政府重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7.
制造企业服务化过程中伴随着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且两类创新协同演进是推动服务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当前,服务化研究大多以此为基点,探讨两类创新的关系,并且随着服务化的“数字化”特征越发明显,大多数学者从技术层面提出数字化技术对两类创新的促进作用。然而,鲜有学者考虑数字化技术对两类创新关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服务化研究与实践。为此,首先通过系统回顾相关文献,分析两类创新的相互作用及其耦合困境;其次,厘清数字化技术促进两类创新的前因、过程与结果,并据此解析数字化技术增强两类创新耦合效应的作用机理;最后,提出该主题未来可拓展研究的三大方向。  相似文献   
188.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是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 本文通过构建涵盖资源依赖、制度安排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分析其内在关系并提出假 说,运用2000-2016年全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与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三者之间的影 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资源依赖程度越高,越不利于本地区创新能力提升;(2)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正向促进作用;(3)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本地区 资源依赖程度越高,越抑制周边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有效的制度安排能助推周边地区创新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89.
Service value chains and effects of scale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This paper generalizes Porter’s notion of the value chain for the analysis of service industries. The generalization entails that the flow and the physical transformation and assembly of goods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of manufacturing are generalized into flows and transformation of data and flows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condition of people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of many service industries. Utility is generalized from the utilities of forms and function of goods, characteristic of manufacturing, to the utilities of time, place, convenience, speed, safety, entertainment, physical and mental well-being, knowledge and mental capacity, funding and assurance. The analysis yields a categorization of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central features of the value adding process. Here, the analysis is used to identify sources of (in)efficiency of scale, scope and experience, along the value chain.
Bart NooteboomEmail: URL: http://www.bartnooteboom.nl
  相似文献   
190.
金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应注重“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两个层面,应该精准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在金融教育高质量发展“所依之事、所处之时、所临之势”的外延下,其与思政建设表现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共融机制也尤为重要。面对培养体系、思政资源、教学设计等层面的显著问题,应构建金融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大思政”建设的共融格局,有机融合、贯穿思政教育于金融教育培养环节,打造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并丰富思政教学方法,旨在实现思政元素在金融专业教育体系中的“善用”,实现金融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思政建设共融的格局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