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91篇 |
免费 | 54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68篇 |
工业经济 | 77篇 |
计划管理 | 250篇 |
经济学 | 280篇 |
综合类 | 27篇 |
运输经济 | 8篇 |
旅游经济 | 99篇 |
贸易经济 | 304篇 |
农业经济 | 7篇 |
经济概况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66篇 |
2020年 | 77篇 |
2019年 | 69篇 |
2018年 | 45篇 |
2017年 | 84篇 |
2016年 | 47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58篇 |
2013年 | 116篇 |
2012年 | 55篇 |
2011年 | 83篇 |
2010年 | 62篇 |
2009年 | 66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43篇 |
2006年 | 41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2篇 |
1994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基于企业基础资源观和组织学习理论,从知识型员工个人和组织社会网络两个方面构建知识型员工双重社会网络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分析知识共享、组织学习及资源整合在员工双重社会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知识型员工双重社会网络对科技型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有3条,资源获取与整合、知识共享与学习及员工动态创新能力分别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在不同类型组织文化环境中,知识型员工双重社会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特征、作用重点以及作用机制存在显著差异,内部整合维度主要通过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外部适应维度主要通过隐性知识传播和资源整合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22.
原始性创新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当前对企业如何获得原始性创新的研究严重不足。为此,以我国环渤海经济带179家高技术企业为样本,从组织遗忘和即兴角度研究原始性创新形成问题,并进一步分析环境动态性在组织遗忘和原始性创新间的作用。结果发现:组织遗忘和组织即兴对原始性创新具有积极效应;组织即兴在组织遗忘和原始性创新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对组织遗忘和原始性创新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23.
124.
网络化边界为创业模式与情境要素变革背景下的组织学习效力分析提供了更具时效性的研究视角。在孵企业为上述视角的落地,进而还原复杂情境下多维组织学习方式对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协同作用过程提供了丰富的实证脚本。基于235家企业的实证结果显示:内外部学习不仅能单独提升在孵企业创造力,还具有协同促进效应,而该过程会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共同调节作用。孵化网络异质性越低、环境动态性越强,在孵企业内部学习与创造力间的正向关系越强;孵化网络异质性越高、环境动态性越弱,在孵企业外部学习与创造力间的正向关系越强。进一步对内外部学习协同效应进行调节作用检验,发现只有当孵化网络异质性低或是环境动态性弱时,才有利于发挥在孵企业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对创造力的协同促进作用。研究结论为组织学习、环境要素与创业孵化理论融合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研究框架,并为创业企业学习战略与孵育机制设计提供了更具靶向性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5.
通过解析知识流动和组织信息化环境的内部构成,探究知识溢出/知识扩散、高管支持/ICT应用对组织创造力的差异性影响,以及不同组织信息化环境对知识流动与组织创造力关系的调节作用。利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数据,使用层级回归分析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组织创造力受知识流动的正向影响,知识扩散对其的正向影响更强;组织信息化正向影响组织创造力,相比ICT应用,高管支持对组织创造力的正向影响更强;高管支持在知识溢出/知识扩散与组织创造力之间的正向调节作用显著;ICT应用对知识扩散与组织创造力的强化作用显著强于对知识溢出与组织创造力之间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6.
职业经理人与家族企业有效融合是促进企业创新的先决条件。聚焦家族企业赋予职业经理人组织地位这一融合途径,探究家族企业赋予职业经理人组织地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家族企业赋予职业经理人组织地位能够促进企业创新;相较于约束型社会情感财富,延伸型社会情感财富对职业经理人组织地位赋予与企业创新关系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处于经理人市场发达地区、从属高技术行业以及信息透明度较高的企业,职业经理人组织地位赋予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职业经理人的企业家精神在职业经理人组织地位赋予与企业创新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可为理解家族企业如何与职业经理人有效融合,进而促进创新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7.
雇佣模式如何影响员工创新行为已成为企业内外广泛议论的话题。从创新行为的组织影响因素出发,逐渐渗透到个体影响因素,探究工作安全感、组织认同感在雇佣模式与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雇佣模式与心理契约感知不同维度对创新行为的交互作用。通过对439名不同地区员工调查发现:与无固定期限员工相比,固定期限员工更倾向于表现出较少的建言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和角色创新;工作安全感和组织认同完全中介了雇佣模式对建言行为的影响,部分中介了雇佣模式对组织公民行为和角色创新的影响;固定期限员工在交易型和平衡型心理契约感知下,表现为相对消极的组织公民行为和角色创新。 相似文献
128.
Björn Sven Ivens Catherine Pardo Annalisa TunisiniAuthor vitae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9,38(8):851-856
The article is the introductory paper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Organizing and Integrating Marketing and Purchasing in Business markets”. It analyses the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issues in the marketing and purchasing interfaces by an extensive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It introduces the different contributions to the special issue and draw some reflections on further research steps. 相似文献
129.
Organizational values of people and respect and interdependent structures of team procedures and task interdependence may
help departments believe their goals are cooperative and thereby coordinate effectively. CEOs in China completed measures
of their organization’s values and interdependent structures and their Vice-Presidents completed measures of the department’s
goal interdependenc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ependent) and collaborative effectiveness. 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values and interdependent structures promote cooperative, but not competitive or independent, goals that in
turn results in collaborative effectiveness. These results, coupled with previous research, were interpreted as suggesting
that people and respect values, team procedures, task interdependence, and cooperative goals are complementary foundations
for synergy in China and perhaps other countries as well.
相似文献
Dean Tjosvold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
130.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high level of change in supply organizations of large North American companies using data collected from 51 large North American supply organizations in 1987, 1995 and 2003. Analysis is supplemented by an additional 55 companies for which data were collected in 1995 and 2003. The availability of longitudinal data from individual companies over a 16-year period provided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trace changes made to each company's supply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ir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respondents made major changes in supply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supply chain responsibilities, use of purchasing teams, supply involvement in major corporate activities (MCA) and CPO reporting line, title and backgroun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