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50篇
财政金融   12篇
工业经济   9篇
计划管理   46篇
经济学   216篇
综合类   10篇
运输经济   4篇
贸易经济   24篇
农业经济   5篇
经济概况   21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8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张兴旺  陶煜 《价值工程》2012,31(14):25-26
针对民航空管设备综合保障能力评价指标的相对性和模糊性,现有评价方法以定性为主,不易量化这一矛盾,运用专家函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影响系统保障能力的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评估模型。通过对某机场空管设备保障能力的评估,给出了模糊评价方法的具体计算步骤,进行了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202.
创新驱动战略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创新的基点和重点是科技创新,而创新驱动能力不仅包括科技创新能力,还应体现为驱动能力,即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创新能力。实证研究表明,包括山西省在内的全国各地区创新驱动能力与其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教育、知识支撑及科技创新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3.
基于模块化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探究技术集成能力与复杂产品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多重中介模型进一步探究复杂产品创新情境下技术集成能力的内部结构。对收集的353份调研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发现:技术集成能力的3个维度对复杂产品创新绩效的作用存在先后顺序;产品建构能力与复杂产品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相关关系;资源识取能力、技术融合能力在产品建构能力与复杂产品创新绩效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有助于明晰复杂产品创新情境下技术集成能力内部结构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为复杂产品企业更好地通过提升技术集成能力促进复杂产品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4.
费聿珉  王洋 《特区经济》2011,(2):294-295
本文从企业内部能力的角度研究了基于能力的企业边界理论的构建、演变和发展。目的是为了说明研究者应该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企业边界的变化,才能解释不断出现的企业模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5.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非常重视对现代科技的统计与分析,其评价结果对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科技部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国家经济与科技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为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很有必要对现行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和修订,增强其宏观决策参考的科学性。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合评价结果和研究现状,深入剖析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存在的问题,在理论研究、指标设计、评价方法、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评价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6.
产业升级中的本土市场规模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本土市场的互动效应、市场规模的诱致效应与本土规模市场的终端需求效应能对其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为互动效应能够引导产业升级的需求发现,需求发现通过市场规模的相互催化为产业升级提供运营支持,终端需求效应通过参与式合作有助于发展产业升级所需的技术能力。我国市场规模巨大,产业升级应充分利用本土市场规模效应。这就需要建立正确的市场激励机制、加快本土市场发展,鼓励本土企业根植于国内经济的创新,推动本土企业与外来资本联合研发等。  相似文献   
207.
Despite the ubiquitous nature of the discourse on human rights there is currently little research on the emergence of disclosure by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on their human rights obligations or the regulatory dynamic that may lie behind this trend. In an attempt to begin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if any, the language of human rights has entered the discourse of corporate accountabilit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adop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s (ILO) human rights standards by major multinational garment retail companies that source produc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as disclosed through their reporting media. The paper has three objectives. Firstly, to empirically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a group of multinational garment retailers invoke the language of human rights when disclosing their corporate responsibilities. The paper reviews corporate reporting media includ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des of conduct, annual reports and stand-alon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s released by 18 major global clothing and retail companies during a period from 1990 to 2007. We find that the number of companies adopting and disclosing on the ILO's workplace human rights standards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ince 1998 – the year in which the ILO's standards were endorsed and accepted by the global community (ILO, 1998). Secondly, drawing on a combination of Responsive Regulation theory and neo-institutional theory, we tentatively seek to understand the regulatory space that may have influenced these large corporations to adopt the language of human rights obligations. In particular, we study the role that International 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IGO) such as ILO may have played in these disclosures. Finally, we provide some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the power and potential within the corporate adoption of the language of human rights.  相似文献   
208.
研究目标:外向型发展对服务出口技术含量的影响。研究方法:在大样本调研问卷基础之上,从企业微观层面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总体层面看,服务出口强度和承接国外企业服务外包订单,对服务出口技术含量提升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外部式互动创新未显示具有显著影响;分样本层面看,服务出口强度对中高技术行业组的企业服务出口技术含量起正向促进作用,要强于对中低技术行业组企业的促进作用,但承接国外企业的服务外包订单对两类属性的服务出口企业作用强度则相反。研究创新:利用企业调研数据从微观层面上回答了外向型发展对服务出口技术含量的影响。研究价值:在中国服务出口亟待实现“量质”齐升大背景下,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9.
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信贷内生扩张能力和投资外生收益冲击,对我国近些年来的投资与通胀的关系进行了解释。具体分析过程是先建立一个信贷内生扩张约束条件下的厂商长期投资动态最优化模型,并给出一个有关投资外生收益对价格影响的命题。在此基础上,我们以中国为对象,对命题成立的三个条件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其中两个关键条件成立的背后动因进行了分析,且给出了长期增长与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210.
近代中国驿邮转型以裁驿归邮的形式展开,分为清末与民初两个阶段。清末邮传部推动的裁驿归邮,受到多重条件的制约而未能顺利实现,驿邮关系处于功能上替代、形式上并存的不完全替代状态。邮传部虽未能实现驿邮转型,在与约束条件的博弈选择和互动中,却也推动了邮政的有效增长。民初交通部继承了邮传部驿邮转型事业,通过邮政建设解决了清末裁驿归邮遗留的难题,完成了传统驿传向新式邮政的转型,实现了治理工具保留服务国家治理功能的同时,更多地向公共产品转变。邮传部与交通部面对驿邮转型问题,尽管初衷和政策态度是相近的,缘于约束条件不同,举措各异,效果也不尽相同。邮传部和交通部推动驿邮转型所采取的方式和举措,是清末民初政府职能转变的表现,而这种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代表的国家治理能力的嬗变亦是近代社会转型进程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