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2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3篇
财政金融   135篇
工业经济   177篇
计划管理   354篇
经济学   1471篇
综合类   121篇
运输经济   23篇
旅游经济   34篇
贸易经济   403篇
农业经济   68篇
经济概况   2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200篇
  2011年   276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技术创新乘数效应的运行机理与政策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技术创新乘数效应则是一个有待拓展的重要理论命题。技术创新通过扩散产生引致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技术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潜在使用者之间的传播、采用的过程。考察技术创新乘数效应的内在运行机理可以发现,技术创新乘数效应是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联结经济和速度经济等形态生成的,并与福特制、丰田制和温特制等组织载体相耦合。研究技术创新乘数效应,有助于揭示当前我国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成效与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技术创新效率提供有效的理论借鉴。当前,中国已成长为开放型经济大国,在遵循技术创新内在运行规律的同时,应主动发挥大国经济优势和后发优势,通过多种路径为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乘数效应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2.
198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建立科学技术中心(STC),旨在促进科研领域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培养大批创新性人才以及实现多方知识转移,以更好地巩固其在国际上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导地位。研究发现,美国科学技术中心在运作模式上具有组织管理“集中—分散”、研究与教育紧密结合、知识转移有效、动态监测评估等多重优点。我国在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时,应充分借鉴其优点,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协同创新能力与质量,为早日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3.
首先对中国技术创新水平进行了跨国跨期比较分析,并探寻了中国技术创新水平现状以及与美国的技术差距;其次,构建了理论模型,从长期和短期视角剖析了后发国家的技术追赶机制,进而对中美技术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表明:①在技术追赶过程中,短期内,后发国家应积极发挥后发优势,根据自身技术水平权衡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而在长期,随着技术差距逐渐收敛于稳定值,后发国家应加强自主创新;②相对于美国,尽管中国技术水平仍较滞后,但中美技术差距呈缩小态势;③当前,自主创新、FDI的溢出吸收以及劳动力资本和生产性投资有助于缩小中美技术差距,但高科技产品进口却导致了技术差距的扩大;④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和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对缩小中美技术差距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24.
从产品技术含量的角度,采用SITC三位码数据,对比分析自2003-2012年以来中日韩制造业产品的贸易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的整体技术含量虽然一直在提高,但是仍然低于日本和韩国,且出口结构也没有得到显著提高;在竞争互补关系上,中日和中韩两国间各类商品呈现出来的大部分都是互补关系,而日韩之间在几大类商品上则呈现出较强的竞争关系;在中国对日本与韩国的制造业产品出口方面,中国对韩国的出口结构优于对日本的出口结构,且中国对韩国出口的整体技术含量也要略高于对日本的整体技术含量。  相似文献   
125.
要素投入、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误差校正模型方法,估计了中国1952~1998年期间扩展的索洛模型和内生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模型,比较分析了各种投入要素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6.
为探讨现代企业与高校之间技术转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立足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以经验取样法为研究范式,以高管与高校之间技术转移体验及创新成效为对象,展开连续15周日记研究,结果发现:“高校—企业”技术转移会积极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规划性博弈与功利性博弈具有中介作用,技术吸收能力具有调节作用。由此证明,在“高校—企业”技术转移合作中,企业技术吸收能力水平在历经组织间博弈后,将显著调节由技术转化而形成的创新绩效增幅。建议相关企业主动开展创新合作,并通过均衡性博弈机制完善自身技术吸收体系,实现“高校—企业”技术转移“双赢”初衷。  相似文献   
127.
光电子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0-2005年度<维普数据库>收录的我国光电子技术领域的论文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从一个侧面探讨了我国光电子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从中发现,我国光电子技术领域近年来在经历短暂的低迷后.近期呈现恢复性增长;激光及全息枝术是光电子技术研究中的重点;光电子技术理论发展迅速,为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显示技术有待重视和加强.  相似文献   
128.
Business strategy is fundamentally concerned with the actions required to create superior customer value in the firm’s target markets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achiev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Marketing theory suggests that two critical marketing activities required to achieve this end are: (1) the adoption of appropriate strategic behaviors (i.e., customer-oriented, competitor-oriented, technology-oriented) and (2) targeting of the appropriate market segments (i.e., innovators, early adopters, early majority, late majority, laggards). This study builds on prior research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strategic behavior—firm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is contingent on the firm’s strategy by examining this relationship in high tech markets and by considering the incremental contribution of appropriate target market selection. Responses from 160 senior marketing managers in high-tech firms reveal strong support for our framework. Thus, this study provides useful guidance to executives and managers in high-tech firms regarding the steps that they should take to increase their probability of success.
Eric M. OlsonEmail:
  相似文献   
129.
Research Summary: We combine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social network theory approaches to predict how intrafirm “whole”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affect the firm's speed of absorption of external knowledge to produce inventions. We start from the widely accepted view that distant, externally‐developed knowledge is difficult to absorb into the focal firm's own knowledge production. We suggest that high levels of intrafirm inventor task network diversity and task network density are essential for a diversity of knowledge inputs and coordinated actions regarding knowledge transfer, which in turn, reduces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absorption of knowledge—especially in the case of knowledge that is distant from the focal firm. The results of an event history study of 113 pharmaceutical firms that engaged in technology in‐licensing from 1986 to 2003 provide general support for our hypotheses. Managerial Summary: Firms keen to keep up with an uncertain and ever‐changing industry environment, can benefit from the speedy introduction of inventions. We examine how firms absorb licensed‐in technologies to nurtur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wn related inventions. We show that a firm's absorption speed depend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al collaboration networks among the firm's inventor employees. More specifically, technologically diverse and well‐connected inventor networks improve the firm's ability to absorb external technologies quickly. This applies especially to externally acquired technologies that are unfamiliar to the firm. Depending on the distance of the acquired technology from the focal firm combined with speed‐inducing inventor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ur estimates suggest that firms can reduce the time needed for absorption by several months.  相似文献   
130.
科技资源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区域科技资源匮乏与协同度较低严重制约区域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因此,促进区域科技资源协同与共享,如何推动各创新主体共同治理、共同发展是政府与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运用2008—2017年黑龙江省与吉林省科技统计数据及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哈长城市群科技资源协同现状与未来协同趋势进行测算,结合生态学理论与生态化治理方式,设计区域科技资源生态化治理机制。结果发现:2009—2017年科技资源复合系统协同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增长态势平缓,其中2009-2011年和2013年复合系统协同度处于低水平协调状态,其它均处于一般协调状态。通过预测发现,2008—2022年科技资源复合系统协同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仍处于一般协同状态。基于此,围绕科技发展生态环境、区域空间协同、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设计治理机制,促进区域科技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