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6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62篇
财政金融   352篇
工业经济   79篇
计划管理   600篇
经济学   698篇
综合类   361篇
运输经济   51篇
旅游经济   256篇
贸易经济   406篇
农业经济   263篇
经济概况   40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210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166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465篇
  2012年   621篇
  2011年   198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This study deals with a normative concept of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approach, which originates in the developed world. In particular, it analyses and explains the limitations to the participatory tourism development approach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are operational, structural and cultural limits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DP in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although they do not equally exist in every tourist destination. Moreover, while these limits tend to exhibit higher intensity and greater persistenc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an in the developed world, they appear to be a reflection of prevailing socio-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structure in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On the other hand, it was also found that although these limitations may vary over time according to types, scale and level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market served, and cultural attributes of local communities, forms and scale of tourism developed are beyond the control of local communities. It concludes that formulat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participatory tourism development approach requires a total change in socio-political, legal, administrative and economic structure of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which hard political choices and logical decisions based on cumbersome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trade-offs are sine qua non alongside deliberate help, collabor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major international donor agencies, NGOs, international tour operators and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相似文献   
22.
统一战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新时期内地统一战线的核心工作是组织和开展党派监督,这是统一战线理论假设运用于当代中国而形成的必然逻辑推论。要使这一核心工作得以落实,一些程序化的操作建议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在体制机制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集聚、科技协同创新、城市空间布局、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启示我们,可在尝试贯通多个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后发赶超地区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后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集聚和区域协调提供理论指导。展望未来,雄安新区将在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方面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和经验模式,引领国家级新区和未来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2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参保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谭湘渝 《改革与战略》2008,24(1):80-81,149
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实行自愿加入的参保模式,但在实施中产生了“逆向选择”等诸多问题。笔者从制度设计目标和制度变迁模式等角度分析了实行强制保险的必要性,认为目前实行自愿参保仍然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现实选择,但是,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之后,就必须开始着手推进强制保险工作。  相似文献   
25.
中国参与全球生产链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生产链背景下的中国进口和外资表现出两个典型化特征:一是全部进口中中间产品占比非常高;二是在华外资企业对进口依赖程度高并且具有很强的外向型特征。这些特征影响了进口和外资这两大渠道对中国企业的技术溢出效果。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中间产品进口对内资企业没有产生理想的技术溢出,且拉大了外资、内资企业间的技术差距;外资企业对进口依赖度越小,其技术溢出效果越好,且进口依赖度和外资数量的技术溢出效果存在正的交互作用;外资企业出口导向特征越明显,技术溢出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26.
已有的研究表明,社会互动推动了家庭的股市参与。依据社会互动推动家庭股市参与不同机制的理论基础和预测,本文对不同的具体机制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在局部品支出比例高、收入分布集中度高的区(村),社会互动推动股市参与的作用更显著,这与外部习惯模型及相对财富关注模型的理论预测一致,事前对局部稀缺品的关注使得家庭的股市参与存在外部性。社会互动推动股市参与其他机制的理论预测则未得到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27.
学生会作为学校党委、团委领导下的正式组织在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会在组织结构上存在松散联结的基础,但它通过内部横、纵向的管理和外部行政系统的管理将其纳入到学校的行政体系中,并通过组织结构与组织成员理性化的结合,实现学生会组织结构的牢固联结,从而促使学生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及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28.
在借鉴前人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运用SPSS17.0软件的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模块,从区域影响力、经营运作能力、成长发展力、经营安全能力、技术能力五个方面对兵团十四个师局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发掘其核心竞争力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9.
在综合分析和整理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在中国情境下把企业社会资本划分为纵向、横向和社会关系三个维度,并以此建立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多项Logit回归模型。通过调查数据和采用Eviews软件对此进行实证分析,从定量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资本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横向关系维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最大,其次是纵向关系维度,最后是社会关系维度。这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转型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由有"背景"开始逐渐向有实力转变。文章的实证研究一方面印证了学者们的理论分析,另一方面丰富了企业社会资本在中国情境下的研究。  相似文献   
30.
近年来,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安徽省积极探索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的有效机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公众参与总体效果不理想等。尽管如此,这些并不能成为阻碍甚至排斥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正当理由,相反地,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建立有效的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制度,以推动地方立法的理性发展。文章立足于当前实际,分析了安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期对安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