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9篇
财政金融   246篇
工业经济   8篇
计划管理   53篇
经济学   82篇
综合类   70篇
运输经济   3篇
贸易经济   61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01.
论文以2014年5月13日中广核电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据的成功发行为背景,在假设核证碳减排量(CER)服从几何分形过程的情况下,结合分形过程的蒙特卡洛模拟,研究了中期碳债券的设计和估值问题,并分析了不同的期权条款设计带来的风险差异。研究认为相对较复杂的强路径依赖型亚式浮息碳债券,在碳现货价格波动性较大的情况下,简单的欧式浮息碳债券是更好的设计选择。  相似文献   
102.
吴再坪 《中国商论》2022,(4):103-105
我国《企业破产法》第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附利息的债权自破产申请受理时起停止计息。"但是该条规定是否及于保证人在实务中存在不同的裁判路径。对不同判决的分析,法院比较偏向于保证从债权的范围不应超过主债权,所以停止计息也应当及于保证人。本文从突破保证责任从属性的角度分析,论证破产止息不及于保证人的合理性,并对现在的破产止息制度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03.
美国次级房贷及其抵押债券危机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始于2007年初的美国次级债务问题愈演愈烈,好几家大公司和七十多家对冲基金深陷其中,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本文从美国次级住房贷款市场的发展、信用特征、风险度量等三方面探讨次债危机发生的原因、可能的影响及教训。本文认为,次级房贷及相关的住房抵押债券本身属于高风险资产,并且难以准确定价,风险溢价偏低致使金融机构对损失准备不够充足;美国宏观经济发展减速使得地产价格下跌更是加速了风险的释放。美国顶级金融机构深陷次债危机之中,承受巨大经济损失,再次表明风险管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4.
我国发行高等教育债券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仅靠现有财政拨款和银行信贷资金为主的融资方式显然是不足的。一方面,过于单一的融资渠道不足以补充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且风险过高。另一方面,金融体系的功能无非是在资金的富裕方和资金的短缺方之间提供中介功能。由于不同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的风险偏好存在差异,因而就决定了融资的渠道也应当是多元化的。事实上,通过金融体系实现高等学校的融资需求绝不止银行信贷资金一个内容。如果能够开辟各类新型的教育融资方式,无疑对高校获得资金和分散风险具有帮助。文章旨在从研究发行高等教育债券融资方式的意义入手,进一步提出完善我国现有高等教育债券融资方式.以期对实现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5.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2002—2008年发行的可转债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可转债发行公告的财富效应与该可转债实现转股可能性的预期正相关,具体而言,与发行公司的成长机会、财务困境风险水平正相关,并且与整体股市的状况也紧密相关。进一步结合可转债退市的分析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是一种典型的后门权益融资。实证研究的结果不支持基于代理成本的动因假说。  相似文献   
106.
107.
We provide evidence on how corporate bond investors react to a change in yields, and how this behaviour differs in times of market‐wide stress. We also investigate ‘reaching for yield’ across investor types, as well as providing insights into the structure of the corporate bond market. Using proprietary sterling corporate bond transaction data, we show that insurance companies, hedge funds and asset managers are typically net buyers when corporate bond yields rise. Dealer banks clear the market by being net sellers. However, we find evidence for this behaviour reversing in times of stress for some investors. During the 2013 ‘taper tantrum’, asset managers were net sellers of corporate bonds in response to a sharp rise in yields, potentially amplifying price changes. At the same time, dealer banks were net buyers. Finally, we provide evidence that insurers, hedge funds and asset managers tilt their portfolios towards higher risk bonds, consistent with ‘reaching for yield’ behaviour.  相似文献   
108.
We provide an assessment of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risk premium paid by non-financial corporations on long-term bonds. By looking at 5500 issues over the period 2005–2012, we find that in recent years the sovereign debt market turbulence has been a major driver of corporate risk. Compared with the three-year period 2005–2007 before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years 2010–2012 Italian, Spanish and Portuguese firms paid on average between 70 and 120 basis points of additional premium due to the negative spillovers from the sovereign debt crisis, while German firms received a discount of 40 basis points.  相似文献   
109.
《Finance Research Letters》2014,11(3):203-212
The paper uses a reduced-form vector autoregressive framework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quantitative easing and operation “twist”, as well as a conventional monetary expansion, on corporate bond yields and spreads. We construct rating- and maturity-based weekly bond portfolios using TRACE and simulate monetary policies as shocks to the Treasury yield curve. We find that none of the policies can persistently lower corporate spreads, and that operation twist is the only policy capable of lowering corporate yields. This latter finding can be accounted for by the operation twist’s ability to keep the monetary base constant and, therefore, to flatten the riskless yield curve without generating inflationary expectations.  相似文献   
110.
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国割断了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关系,使黄金价格步入了市场化的轨道,黄金价格的大幅波动越演越烈,这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探讨影响黄金价格的种种因素。为此,利用VAR模型对黄金价格自身、美国通货膨胀率、国际原油价格等因素与黄金价格总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到了各因素影响黄金价格总水平的程度,其中发现黄金价格自身的波动是导致国际黄金价格总水平上升的最主要因素,这为研究黄金价格的变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