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12篇
  免费   394篇
  国内免费   177篇
财政金融   327篇
工业经济   1018篇
计划管理   4126篇
经济学   2041篇
综合类   1090篇
运输经济   74篇
旅游经济   126篇
贸易经济   1449篇
农业经济   713篇
经济概况   1519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191篇
  2022年   327篇
  2021年   406篇
  2020年   394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195篇
  2017年   219篇
  2016年   287篇
  2015年   467篇
  2014年   1098篇
  2013年   1103篇
  2012年   1066篇
  2011年   1196篇
  2010年   987篇
  2009年   660篇
  2008年   666篇
  2007年   667篇
  2006年   536篇
  2005年   465篇
  2004年   315篇
  2003年   229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The mitigation hierarchy (MH) is a prominent tool to help businesses achieve no net loss or net gain outcomes for biodiversi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offer benefits for business biodiversity management, yet the range and continued evolution of technologies creates a complex landscape that can be difficult to navigate.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online survey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 assess technologies that can improve application of the MH. We identify six categories (mobile survey, fixed survey, remote sensing, blockchain, data analysis, and 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high feasibility and/or relevance to (i) aid direct implementation of mitigation measures and (ii) enhance biodiversity surveys and monitoring, which feed into the design of interventions including avoidance and minimization measures.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biodiversity impacts, opportunities lie in businesses investing in technologies, capitalizing on synergies between technology groups, collaborating with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s to enhance institutional capacity, and developing practical solutions suited for widespread use.  相似文献   
62.
In technology adoption, herd behaviour can lead to a suboptimal outcome as shown, among others, by Choi (1997). However, empirics find little support for the idea that a less efficient technology can conquer the market and lock out a more efficient one. Accordingly, we improve and generalize Choi's results, by introducing an additional source of uncertainty: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We investigate how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can affect herding and consequently the efficiency of the technology choice. The result is a smaller adoption bias. In the limit, firms may optimally experiment with the new technology that turns out to be social welfare improving.  相似文献   
63.
主要根据浙江省科技民营企业的产业发展特征,对实施企业股权激励机制的模式选择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首先,分析论述了企业产业发展特征对企业激励模式选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浙江省科技民营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机制几个理论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4.
在技术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技术范式。技术范式的转换要求技术战略和技术创新做出相应调整。技术战略的调整主要包括技术选择、技术方法论和技术理念。从跨越技术创新陷阱的角度,本文分析了循环经济下两组基本的技术创新形式: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本文认为,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应该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积极围绕"3R"原则,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构建企业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5.
以创新群为基础的自主创新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创新在时间和经济空间上具有群集特性。它发起于根本性的(自主)创新,并能够产生强烈的创新溢出效应。分析认为,将自主创新战略建立在创新群的基础上,培育以国家战略性技术为核心的自主创新群,能够将创新能力的内生性与外生性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我们实现完全的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66.
企业创新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表面上是产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实质上却是隐含于产品、技术背后的企业之间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竞争。“在创新中求发展”已成为企业界的共识。但企业究竟该如何创新,从哪些方面进行创新,成了企业经营中较为困惑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创新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创新体系的目标及总体构建,并对创新体系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具体研究,为企业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
通过对影响自动化仓库系统各种因素的分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自动化仓库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8.
逆向选择条件下技术许可中非排他性价格契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经典的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文章揭示了一类逆向选择条件下的技术许可中非排他性价格契约理论的内在机理。文章认为,通过针对差的类型的技术使用者的包含可变费用的契约和对好的类型的技术使用者的纯固定费用的契约,可以达到有效的排他性技术许可的目的;但为了有效的激励,技术所有者事前要对好的类型的技术使用者转移一定的信息租。  相似文献   
69.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失去了采用传统保护手段来培育动态比较优势,而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应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在某些产业的关键环节选择技术跨越来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并通过发展高新技术、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提高技术引进效果来有效实施技术跨越,在一定程度上占据国际分工制高点。  相似文献   
70.
艾岚 《经济与管理》2004,18(12):42-44,52
中小企业作为推广使用高新技术的第一阵地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目前 ,中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却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因此 ,本文在具体剖析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障碍的基础上 ,提出了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及优化其创新环境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