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3篇
财政金融   55篇
工业经济   72篇
计划管理   470篇
经济学   122篇
综合类   167篇
运输经济   8篇
旅游经济   14篇
贸易经济   120篇
农业经济   105篇
经济概况   1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村级尺度耕地产能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探究耕地产能空间分异规律与影响因子,识别地区粮食生产关键制约因素,提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针对性和建设效果。[方法]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刻画了村级尺度耕地产能空间分异规律,对比分析了线性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在耕地产能影响因子识别的效果,并依此划分产能提升类型区。[结果](1)海伦市耕地产能呈现中西部高北部偏低的态势,且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征。(2)海伦市耕地产能与黑土层厚度、出现障碍层深度、耕作距离、田块状况和质地等变量显著相关,且均呈正相关,但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质性。(3)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耕地产能影响因子,提出了产能保持区、耕作条件改良区、质地改良区、障碍层改良区和保护性耕作区5类耕地产能提升类型区。[结论]文章所采用的基于村级尺度耕地产能及其空间分异因素模型相关研究,能够较好揭示村级耕地产能空间分布特点、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及影响因子分布特征,基于此所划分的耕地产能提升类型区较已有研究对耕地分类管理具有更精准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72.
土地整治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治监管是土地整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关键。针对当前土地整治监管过程中出现的监管基础薄弱、缺乏依据、制度建设不足等突出问题,建立了"四位一体"土地整治监管体系,从强化监管组织建设,创新监管模式、构建全社会参与监管新机制、监管技术手段的信息化等方面提出了强化我国土地整治监管的对策及建议,为提升我国土地整治监管质量和效率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73.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已经成为推进安徽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得出:优势(S),实施经验丰富,整治潜力巨大,群众基础坚实深入;劣势(W),目标缺乏综合性,乡村与城市难以实现等值化,进展难以均衡,宅就建新补偿标准低,宅基地财产权难以体现;机遇(O),国家高度重视,整村推进时机难得,“生态文明”和“美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挑战(T),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依旧突出,法律法规等保障措施缺失。建议:⑴出台《安徽省土地整治管理办法》;⑵“分区+模式”相结合;⑶完善资金保障机制;⑷切实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  相似文献   
74.
国有企业在30年的时间里走过了不平凡的改革历程,时至今日已经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不客忽视的现状是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十分严重。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着一系列阻碍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性障碍,如果不能有效地克服。不能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将影响到国企改革的成败。  相似文献   
75.
区域旅游合作组织是区域旅游合作主体合作行为的必然结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区域旅游合作主体产生合作行为的根本动因。笔者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系统主要由引力系统、干扰系统和辅助系统组成。引力系统和干扰系统导致主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行为,在辅助系统的支持和保障下,区域旅游合作就成为现实,其中,引力系统和辅助系统是拉力,干扰系统是阻力,拉力和阻力共同作用于行为主体,形成稳定的区域旅游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76.
研究如何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扩大就业以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阐明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对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就业现状与趋势的分析,逐步展开对新型工业化与就业的关系和相互影响,就业扩大机理,反失业和促进就业等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回顾,并提出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对策,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目的]通过分析什邡市耕地质量现状,充分把握影响耕地质量的主导因素并进行质量提升分区,测算不同质量提升区的提升潜力,以期为全市耕地质量的建设与发展指明方向。[方法]依据农用地分等理论,构建2014年什邡市耕地质量限制性指数评价体系,采用限制性指数模型测算耕地质量限制性指数,结合因素组合法、耕地质量潜力测算法,分别进行耕地质量提升分区及其提升潜力评价。[结果]什邡市耕地质量现状差异显著,地域分布特征明显;因素限制程度以中限制为主,多因素共同主导限制耕地比重大;各质量分区限制特征明显,各区耕地质量提升潜力在时序上和空间上也存在差异。高等别耕地集中分布于南部平原,受土壤酸碱度中等限制和剖面构型高程度限制为主;北部丘陵区以及南部河谷低洼地带主要为低等别耕地,表现为坡度与灌溉因素较高程度限制为主;综合提升潜力较大的耕地集中于北部丘陵区与南部河谷低洼地带。[结论]什邡市范围内耕地质量差异明显,存在普遍限制且分区限制特征明显,各区提升潜力空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78.
研究目的:对耕地占补平衡的发展阶段与政策绩效、存在问题与逻辑根源进行分析,对改进方式进行探讨,进而提出管理创新建议,为新时代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为促进城乡融合、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与系统推理。研究结果:(1)耕地占补平衡存在实质性不平衡、时空性不平衡、政策性弱化等微观、中观及宏观层面问题;(2)在数量方面,通过盘活宅基地增量、存量和完善易地调剂方式,统筹城乡和区域平衡来实现数量占补平衡。(3)在质量方面,通过优化建设用地约束指标、完善耕地质量评价、规范耕作层保护与再利用等促进耕地质量占补平衡。(4)在生态方面,通过完善指标调剂的价格内涵、扩大耕地补偿标准范围、转变耕地补充途径等实现耕地生态占补平衡。研究结论:建议做好顶层设计,抓好规划引领,构建耕地占补平衡与城乡要素流动的平衡机制,建立耕地占补平衡后续生态管护长效机制,提升软硬实力等。  相似文献   
79.
Akamatsu, Sato, and Nguyen (2006 Akamatsu, T., Sato, S., &; Nguyen, X. L. (2006). Tradable time-of-day bottleneck permits for morning commuters (in Japanese). JSCE Journal of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62(4), 605620.[Crossref] [Google Scholar]) proposed a first-best pricing schem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bottleneck permits. The scheme allows permit holders to pass a bottleneck at specified times and is shown to be able to minimize social cost. However, the scheme is not always Pareto-improving in that it may harm some driver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design Pareto-improving pricing scheme with bottleneck permits for a V-shaped two-to-one merge bottleneck. First, the paper formulates the morning commute model in the network and describes the arrival time choice equilibrium in the network with merging bottleneck. Secondly, we show that the first-best pricing scheme with bottleneck permits for this V-shaped network does not always achieve a Pareto improvement, with the cost of one group of drivers is increased by the permit pricing, a phenomena akin to the bottleneck paradox of Arnott, de Palma, and Lindsey (1993 Arnott, R., de Palma, A., &; Lindsey, R. (1993). Properties of dynamic traffic equilibrium involving bottlenecks, including a paradox and metering. Transportation Science 27(2), 148160.[Crossref],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We propose three implementations of bottleneck permits for Pareto-improving: (1) merging priority rule is included in the bottleneck permits scheme by creating different market for each origin; (2) the permit revenues are refunded as monetary compensation to drivers whose cost is increased; and (3) the permit revenues are used to expand bottleneck capacity. For each implementation, we derive their equilibrium solutions and demonstrate that the Pareto improvement is achieved and social cost is decreased by using the permit revenues for expanding the bottleneck capacity.  相似文献   
80.
我国旅游景区门票多目标定价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宏振  邵鹏  雷蕾 《旅游学刊》2012,27(7):49-56
传统产品定价研究大都从市场供需出发,以利润最大化来设置产品价格.然而景区门票价格是由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形成,景区门票定价不仅要满足景区经营方的利润最优目标,还应符合景区的生态承栽能力和社会福利目标.文章通过建立景区基于利润最优目标、生态承裁力目标和社会福利最优目标模型,证明了当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时,景区应该以产业利润最大化来制定门票价格;当景区生态承载能力低于产业利润最优的游客数量时,票价应该根据生态承栽人数来制定;当公共景区基于社会福利最优定价时,完全免费并不一定是社会福利的最优选择.在此基础上,对多目标定价机制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杭州西湖景区案例对多目标门票定价机制进行了动态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