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9篇
  免费   218篇
  国内免费   87篇
财政金融   165篇
工业经济   129篇
计划管理   392篇
经济学   1138篇
综合类   667篇
运输经济   9篇
旅游经济   46篇
贸易经济   363篇
农业经济   180篇
经济概况   684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302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314篇
  2010年   252篇
  2009年   244篇
  2008年   291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236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在研究我国现阶段分配问题时应该重视研究劳动所得,不应把重点放在非劳动收入上,劳动所得可以通过按劳分配获得,也可以通过按要素分配获得。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不等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中的“贡献”是指对使用价值生产的贡献,不能用分配工作的具体形式的某些共同性模糊不同分配方式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52.
We study Austrian job reallocation in the period of 1978 to 1998, using a large administrative dataset where we correct for spurious entries and exits of firms. We find that on average 9 out of 100 randomly selected jobs were created within the last year, and that about 9 out of randomly selected 100 jobs were destroyed within the next year. Hence, the magnitude of Austrian job flows seems to be comparable to other countries, similar to the well-known results of Davis et al. (1996) for the United States. Job reallocation appears to be driven primarily by idiosyncratic shocks. However, job creation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during cyclical upswings whereas job destruction rises in downturns. We also find substantial persistence of job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The pronounced pattern of job reallocation rates falling with firm size and age continues to hold when we use a set of controls. Finally, we show that – controlling for sector and firm size composition – Austrian job reallocation rates are only half the rates for the U.S. This result is not surprising given the impact of tighter regulation and labor law in Austria.  相似文献   
53.
现实中的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相关,主张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无关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者的资本收入具有劳动收入的性质,以为资本创造价值或者资本收入是非劳收入是不正确的;现阶段的按要素分配只是分配的表现形式,其实质则是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54.
对马克思按分配原则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是剩余价值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资本主义分配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逻辑起点。只是以往我们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最本质的含义理解不够透彻。实质上,应该说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最本质的内容包括三点,即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以劳动量的大小为依据,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承认能力本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原则,仍然没有偏离这三点本质的含义,但已经有了新的特点和形式。  相似文献   
55.
丁剑平  鄂永健 《财经研究》2005,31(11):41-49
在同时考虑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情况下,实际汇率贬值会增加贸易部门就业,但会减少非贸易部门就业,对实际工资的影响则是不确定的.按照理论分析的结果,文章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和中国两部门实际工资及就业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发现: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显著增加贸易部门就业,但非贸易部门就业对实际汇率变动不敏感,而两部门的实际工资和实际汇率之间则都没有协整关系存在.进一步检验发现实际汇率变动对就业在贸易和非贸易部门之间的结构也没有影响.总的结论认为,即使考虑到非贸易部门,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对整个就业也是不利的,而贬值有利于整个就业.  相似文献   
56.
中国劳动力市场户籍分割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运用2004年中国9省(市)企业员工培训和继续学习调查数据,验证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户籍分割,并分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即在职培训对处于不同层次劳动力市场的员工收入增长、职业发展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存在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特征,农民工主要处于次要劳动力市场。(2)户籍对于员工参与企业在职培训以及培训的收益率都有显著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城镇户籍员工比农民工的在职培训参与率和收益率都显著更高。(3)在职培训对于提高农民工收入具有显著的正的影响。(4)此前培训(进入本单位前接受的培训)对于农民工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57.
从西部的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提出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吸纳和农村内部转移;加快西部工业化进程,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推进城镇化进程,以企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58.
刘丹 《经济经纬》2007,(6):71-74
北京市各区县劳动力总量分布的产业差别是明显的,其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对于北京市各区县功能区的划分可以站在劳动力产业分布比较优势的角度,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深入分析北京市已经形成的劳动力产业分布规律,从而为城市功能区的划分提供劳动力布局的依据.  相似文献   
59.
对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及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丽夏  阮文彪 《技术经济》2007,26(10):120-124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财政体制与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教育出现了形势严峻、困难重重的状况。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  相似文献   
60.
We consider a one-sector growth model in continuous time with a production externality and endogenous labor supply. There is a continuum of households who have identical preferences but differ with respect to their initial wealth. We show that there exist economies such that an indeterminate steady state exists for some wealth distribution but not for others. A second result is that a redistribution of wealth may drive the economy from a steady state with strictly positive output to a poverty trap in which output converges asymptotically to zero.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ifferences in the wealth distribution may be responsible for drastic differences in the long-run standard of living.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Classification Numbers: D31, D50, O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