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03篇 |
免费 | 857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104篇 |
工业经济 | 75篇 |
计划管理 | 694篇 |
经济学 | 1074篇 |
综合类 | 635篇 |
运输经济 | 20篇 |
旅游经济 | 42篇 |
贸易经济 | 276篇 |
农业经济 | 5212篇 |
经济概况 | 73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2篇 |
2024年 | 163篇 |
2023年 | 197篇 |
2022年 | 223篇 |
2021年 | 237篇 |
2020年 | 402篇 |
2019年 | 293篇 |
2018年 | 302篇 |
2017年 | 360篇 |
2016年 | 334篇 |
2015年 | 309篇 |
2014年 | 486篇 |
2013年 | 404篇 |
2012年 | 613篇 |
2011年 | 637篇 |
2010年 | 620篇 |
2009年 | 488篇 |
2008年 | 392篇 |
2007年 | 503篇 |
2006年 | 474篇 |
2005年 | 368篇 |
2004年 | 319篇 |
2003年 | 216篇 |
2002年 | 146篇 |
2001年 | 115篇 |
2000年 | 74篇 |
1999年 | 44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9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研究目的:系统考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设和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绿色转型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渐进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2006—2020年,我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碳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且这一结论得到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支撑。(2)试点政策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积极影响存在短期滞后性,总体呈现出波动特征。在试点范围扩大过程中,该影响具有明显的推广效应。(3)碳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提升城市技术创新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升土地绿色利用效率。(4)碳交易试点政策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城市区位、规模以及类型的异质性,表现为该效应在中西部、大规模以及资源型城市中发挥更为明显。研究结论:扎实推进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持续支持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实施方案,赋能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4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高效流转,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存在制度缺陷、经济波动、政治干预、社会问题等外源性风险因素和流转客体条件不优、流转主体组织结构不健全等内源性风险因素,可能引发阻碍农村土地流转的风险事件的发生。本文深入分析了这些风险因素,并提出从宏观和微观层面防范风险发生的措施,以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顺畅流转。 相似文献
43.
利用2005—201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地流转、"三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数据,构建了考虑空间因素的计量模型,验证了农地流转的经济效应及其空间溢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农地流转通过影响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间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并且跨期内存在空间效应、本期内没有空间效应;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周边地区的农地流转强度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农地流转对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空间效应,在粮食主产区的农地流转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直接和间接拉动效应,而粮食主销区农地流转的影响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44.
不同农地经营权流转方式的空间依赖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究不同农地经营权流转方式的空间依赖性。研究方法:基于2015年省级截面数据,对转包、出租和入股三种农地经营权流转方式进行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结合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探讨不同流转方式下空间依赖的机制及强度。研究结果:(1)全局层面,经营权流转空间收敛特征显著,转包和出租方式表现为空间正自相关,入股方式则呈现随机分布特征;(2)局部层面,\"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为各省区主要空间聚集模式,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冷点区域主要分布于中部、东部和西部地区;同一省区、不同流转方式下,空间聚集模式存在显著差异;(3)针对不同流转方式,基于传统最小二乘法回归的残差项检验均拒绝无空间依赖关系的原假设;进一步使用SLM和SARAR空间计量模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整体层面的经营权流转、转包以及出租等流转方式均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研究结论:不同农地流转方式具有经济行为上的空间规律,不应简单地视流转为一个抽象概念,应将具体的流转行为从空间依赖和空间异质层面纳入政策制定过程,更为精准地制定具有区域化与省域化特征的农地流转政策。 相似文献
45.
文章应用“3S”技术和野外调查相结合方法,对松嫩低平原盐碱地资源现状及其开发潜力进行分区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现有盐碱地125.6万hm2,轻、中度盐碱地占到盐碱地总面积的70%以上,土壤肥力较高,具有实施“种稻改碱”工程、建设水稻基地的资源优势.杜尔伯特南部、大庆—肇源—肇洲、肇源、泰来片、大安东北、乾安、通榆东北部片、镇赉—泰来等区,盐碱地集中连片,水土资源配置良好,可作为重点开发区规模化发展水稻;大安—通榆—洮南区、镇赉区、林甸区和肇东区的水土资源条件稍差,可适度发展水稻.两者合计具有发展约33.3万hm2水田的资源潜力.大庆—安达—肇州区和通榆—长岭区,草地退化严重,地势相对较高,水资源匮乏,不宜发展水稻,应重点实施草原生态恢复工程. 相似文献
46.
产业带与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带的出现和提出已经将近一个世纪,但对产业带概念内涵的认识并不统一。本文系统的研究产业带理论,明确产业带的理论内涵。对基于产业带的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做出研究,旨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中的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7.
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是湖北省"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关键与核心内容,如何推进这一发展战略的落实是湖北省下一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发展与民生是"两圈一带"战略规划中的两个重要命题,在全局观的统领下,适时调整和完善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战略是实现发展的基本要义;重视民生,构建区域内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全局发展战略规划的根本动力。本文阐释了构建"两圈一带"区域内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应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理念的指导下,分步推进区域内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总体设计思路与制度难点。 相似文献
48.
为了促进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基于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模型,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方面选取开封市2011—2018年的土地利用相关指标,构建开封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开封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呈稳定增长,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呈波动增长,土地利用的整体协调度呈比较协调态势。针对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49.
50.
城乡统筹条件下,农村土地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而又相当关键的问题。在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中,不要固定某一模式,避短而取其长,可能是较优方案。严格限制政府公权力,使地方政府从"土地财政"中解放出来,使其失去利益的冲动回归理性。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和决定权,防止农民"被上楼"。引入"地票"交易模式,使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同权同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