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9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47篇
财政金融   126篇
工业经济   126篇
计划管理   411篇
经济学   362篇
综合类   244篇
运输经济   31篇
旅游经济   45篇
贸易经济   269篇
农业经济   297篇
经济概况   24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归纳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构建效益评价体系,并对乡村建设效益进行评价,以期为实现该市乡村建设奋斗目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调研天津市乡村发展现状,在归纳总结该市乡村建设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加权法,从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3个层面构建了美丽乡村建设效益评价体系,并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前和2016年的建设效益进行评价。[结果](1)天津市乡村建设模式可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休闲旅游、文化传承、高效农业和环境整治型,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村落,发展较为迅速。(2)从启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止2016年,该市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评价分值相比项目实施前分别提高了6513%、4167%和3621%,综合效益评分提高了50%。[结论]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其他村庄在建设过程中,可参考已建设成型的典范,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规划的发展模式。已建设成型的村庄发展空间还很大,仍需不断缩短城乡差距,推动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2.
运用熵权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所辖4个林业管理局2012—2017年养殖业、绿色食品等5个接替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接替产业的均衡水平。结果表明:不同林业管理局的5个接替产业均呈波动发展状态;伊春林业管理局的优势接替产业是养殖业、绿色食品、北药开发和工业,牡丹江林业管理局的优势接替产业是绿色食品,合江林业管理局的优势接替产业是服务业,松花江林业管理局没有显著的优势接替产业;接替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偏低导致其均衡水平不高,总体上由初步协调向中度协调发展。因此,各林业管理局应继续发展具有优势的接替产业,同时扶持相对薄弱的接替产业,并开发与引进新的接替产业。  相似文献   
163.
研究目的:基于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维度分析农地整治项目治理机制,探究治理机制完善途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因子分析、障碍因子诊断。研究结果:(1)农地整治项目契约治理包括控制权配置、风险分担、利益分配和关系协调等机制,关系治理包括信任、承诺、沟通和合作等机制;(2)农户对农地整治项目治理机制的评价(3.50/3.62/3.44)整体处于"一般—比较满意"水平,对政府主导整治项目的评价得分(3.50/3.62)高于非政府主导整治项目得分(3.44);(3)契约治理首位障碍因子为风险分担,关系治理首位障碍因子为沟通;(4)政府主导整治的首位障碍因子为变更通知/技术交底(障碍度5.54%/5.41%),非政府主导整治的首位障碍因子为风险处理程序(障碍度5.42%)。研究结论:合理分担风险、加强信息沟通,是完善农地整治项目治理机制的有效途径;当前农地整治仍应以政府主导为主,非政府主导作为重要的补充形式,还需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4.
[目的]目前我国正处于关键的经济转型期,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之一,其耦合发展对于存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方法]通过构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法计算江苏省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关联度,进一步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的协调程度。[结果]生态农业系统与生态旅游系统中的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和旅游价值的关联度分别为0.719,0.673和0.621,大小顺序分别为旅游经济旅游资源旅游价值,而生态旅游系统与生态农业系统中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关联度分别为0.687,0.700和0.626,大小顺序分别为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社会系统,耦合作用均分别为较强、较强和中等。2012~2016年江苏省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度处于磨合阶段,但一直在增加,同时耦合水平经历了初级协调发展水平到中级协调发展水平的过程。[结论]江苏省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耦合发展仍有进步的空间,今后应加强耦合发展机制,推动两大耦合产业走向更深更广的发展领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保证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5.
使用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基于投入导向的超效率DEA-CCR模型,测算含有非合意产出的全要素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利用Malmquist指数对全要素工业水资源利用率进行分解,分析工业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和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全要素工业水资源利用率进行收敛性分析,判断各地区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差异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省(市)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差距明显,下游地区最高,中游地区最低;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区域工业水资源利用率总体呈提高趋势;科技进步是推动全要素工业水资源利用率提高的主要因素;长江流域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呈收敛趋势,省(市)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差距在缩小。  相似文献   
166.
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效益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河南省济源市为研究对象,探究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的效益构成,并针对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促进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采用统计数据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搜集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相关的数据,分析其对济源市经济、文化等各项发展带来的影响,详细说明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效益构成。[结果]2008~2015年,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的人数占旅游总人数比例的年平均增长率41.03%,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例的年平均增长率44.41%;星级酒店数量减少5个;果蔬种植面积和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2.41%和3.90%;此外,济源市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宽,消耗能源和排放污染物数量减少。2010~2015年,济源市就业人员年平均增长速率5.83%,失业率减少0.50%,文盲率下降0.07%,大学及以上学历人数增长3.80%。51.4%的游客认为观光采摘旅游等生态休闲旅游增强了自己的环保知识。[结论]济源市观光采摘旅游效益主要由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构成。经济效益方面:政府和居民收入提高,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种植结构得到改善,农业种植效益得以提高,农产品销售渠道得以拓宽;生态效益方面: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社会效益方面:当地居民的就业率和文化素质得以提高,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得以加强。在以后的观光采摘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发挥当地特有的文化优势并注重提升自我,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现存问题。  相似文献   
167.
文章在实地(河北省邢台市)调研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与成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乡村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系统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目前我国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乡村土地利用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对我国乡村土地利用效益影响较大的主要因素有政府政策不合理、对于土地利用效益缺乏足够认识,这些原因直接导致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乡村土地耕地边际化现象严重、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过大、土地生态效益低下及乡村土地配置不合理等现象的出现。基于对土地效益评价与我国目前乡村土地利用状况的深入分析,该文认为应从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对于目前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存在的土地利用效益偏低的现象进行整改,例如提高土地的集约度,实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进而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通过合理规划商业用地、居民住房用地及农业用地的比例提高土地的社会效益;发展多种形式的生态养殖与特色旅游业促进土地生态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8.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可利用农业资源紧缺、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日渐凸显,因此发展可持续现代农业产业已经被提上日程。河南省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试点改革省份,在发展特色农业模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存在着制约其进一步健全完善的因素。文章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3个方面构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是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口问题已成为制约部分城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因子的贡献率最低,是阻碍河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健全生态因子机制等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提升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9.
小麦是世界各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整个农业生产的基础,处重要战略地位,关系民生和国家粮食安全。但在粮油大宗作物当中效益一直垫底,在迫切需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提高小麦种植效益非常重要。文章采用2000年以来有关数据,按高、中、低等3种不同产量水平计算产值,扣除当年种子、化肥、农药等直接成本和人工费用等间接成本,对小麦种植效益横向、纵向分析比较,得出近十几年来小麦种植效益大致经历了低迷期、增长期和稳定期等3个阶段,纯收入在45~400元/667m~2之间,效益增加主要得益于粮价的提高和政策性补贴。纵观国际市场、国内政策等宏观外因条件,结合人工、地力、劳动力素质等内因影响,解析了小麦种植效益制约因素。联系实际并辅以实例,提出了小麦当前种植效益在不能依靠小麦涨价的背景下,只能依靠科技手段,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走节本增效的路子。  相似文献   
170.
Benchmarking是国外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经营管理方法 ,正在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大公司所采用 ,并在竞争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思想基础、观察角度、基本步骤对我们现有企业的经营运作、摆脱困境都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