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8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31篇
财政金融   64篇
工业经济   99篇
计划管理   243篇
经济学   279篇
综合类   163篇
运输经济   3篇
旅游经济   11篇
贸易经济   123篇
农业经济   127篇
经济概况   17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国电力行业一直延续纵向分离的改革路径,继发电环节从一体化垄断结构中分离之后,2015年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又提出输配售电业务分离、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的目标。不同纵向结构下,电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博弈均衡显示纵向分离改革可提高上游发电环节的竞争性,减少效率损失。进一步基于微观发电企业数据,通过双重差分及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考察“厂网分开”这一准自然实验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纵向分离改革显著提升了发电企业的效率。现阶段应继续推进输配售分离改革,通过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互动响应使上游发电环节的效率收益纵向传递,提高消费者福利。  相似文献   
52.
"省直管县"改革一改以往"省-市-县"的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县级政府的财政分权水平。为缓解内生性,将"省直管县"改革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财政分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①财政分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促进作用高于负面阻碍作用,但不同形式的分权影响有异质性,具体来说财权的下放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权限的下放则不利于。②当地方政府自主权提高时,其"重生产、轻服务"的支出偏好,使得当地基础设施供给增加,而能够增强地方软实力、加快创新要素集聚的公共服务供给相应减少,造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损失,导致在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增长中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发挥不够。③随着改革的推进,财政分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作用逐渐减弱,并不再显著。据此,从合理划分省以下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充实基层政府财力;提高公共服务类指标在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中的权重,加强各县(市)政府间的合作,实现各自为政的地方经济向统一市场整合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3.
汪琦  宋敏  张凤泽 《水利经济》2017,35(6):19-23
选取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8—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农田水利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31省市的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分析农田水利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农田水利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度波动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农田水利全要素生产率的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规模效率普遍呈递减趋势,规模不经济是影响我国农田水利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阻力;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农田水利全要素生产率高和低的地区都出现相对聚集的现象,而各省市具体地区的空间聚集特征强度差异较大。提出我国应注重农田水利规模效率的提升,扩大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投资规模以减少区域差异的建议。  相似文献   
54.
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旨在实现国土资源全要素信息的集成与整合。基于此,对国土资源全要素管理模式进行定义,给出国土资源全要素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思路,并分析该系统概念模型和应用模型,从技术架构、系统开发模式、业务处理模式等方面,构建了徐州市国土资源全要素管理信息系统,为实现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5.
陈凯  王新欣 《水利经济》2020,38(5):12-16
水资源利用秩序反映了水资源供给侧效率和需求侧公平的程度。采用秩序模型对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8—2017年的水资源利用状态进行测度,通过测量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差距的变动状况度量公平程度,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行分解,从而度量其效率发挥状况,将二者综合,计算水资源总秩序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多数省级行政区水资源利用纵向秩序较好、横向秩序较差,因此应采取措施,以保障水资源利用秩序保持在较高且比较稳定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56.
[目的]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个方面,阐释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及生产率增长来源,以期为提高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质量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文章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角度,利用MinDS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方法,测算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C)、纯技术变化(PTC)、规模效率变化(SEEC)和规模技术变化(SETC)4个部分。[结果](1)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水平较高,且呈不断增长趋势,下游地区的农业绿色生产效率高于中、上游,且中、上游与下游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 (2)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以3年为1个周期,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其增长主要源于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技术提高; (3)长江经济带下游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低,其中,下游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纯技术进步,中游是纯技术效率改进、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技术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上游则源于纯技术效率改进、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提高。[结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需制定差异化政策,以调整农业增长模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7.
为评估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可行性,首先利用Shephard水距离函数构造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技术计算该指标,并利用ARCGIS软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26个城市的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可视化评价。然后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在2006—2015年间的空间变化特征与规律进行初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在研究期间呈上升趋势;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相似的特征,存在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58.
文章通过数据包络模型测算2013-2018年我国31个省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剖析其时空分布演进特征,在测算结果基础上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2013-2018年全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异与集聚特征明显;本省农业科技创新显著促进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其辐射作用阻碍了周边省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研究结果对于深化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提升农业科技教育水平、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9.
目的 在全球努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背景下,综合评价近10年广西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时空演化特征,解析其驱动因子,为提高广西农业生产效率提供支持,为广西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2008—2017年广西14个地级市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Malmquist指数和Tobit模型,评价广西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解析其驱动因素。结果 (1)近10年广西农业生产效率水平较低,研究期间总体表现为DEA无效且规模收益递减;空间差异大,各市农业生产效率呈现不同的时间变化特征,仅梧州市、北海市和钦州市一直处于农业生产效率DEA有效。(2)广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呈波动增长态势,技术进步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桂东北(桂林市、梧州市、贵港市)、桂南(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是广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地区。(3)农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中,耕地有效灌溉率、农业科技是促进因素,与农业生产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单位面积化肥施用强度、政府投入、单位耕地农机动力是限制因素,与农业生产效率呈显著负相关;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促进因素。结论 近10年,广西农业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整体较低,时空差异大;应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规模化水平,以提升广西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60.
王文佳  熊涓 《企业经济》2020,(1):108-118
通过空间计量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后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及多样化水平与制造业集聚呈倒U型关系,同时城市化水平会对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关系产生影响。分区域模型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层次、要素禀赋等因素有所差异,东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线性关系,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中部地区呈倒U型关系,现阶段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更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正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都将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