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8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31篇
财政金融   64篇
工业经济   99篇
计划管理   243篇
经济学   279篇
综合类   163篇
运输经济   3篇
旅游经济   11篇
贸易经济   123篇
农业经济   127篇
经济概况   17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全要素协同发展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斌  陈慧英 《经济地理》2011,31(12):2128-2131,2143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区位优势日益突出,区域旅游全要素协同发展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价值进行分析,然后对鄂西圈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全要素指标体系予以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旅游全要素协同发展体系,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实施路径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92.
潘丹  应瑞瑶 《经济地理》2012,32(7):113-117,128
为准确揭示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趋势,在整合国内外1982—2011年46项有关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时间趋势方面,1978—2008年期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3.17%,并且呈现出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损失并存的特点;空间格局方面,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三大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均主要源于农业技术进步。上述结论是基于一系列的不同作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数据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的综合结果,能更为准确和客观地反映出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3.
使用1978~2008年省域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指数,并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全国、三大地区及绝大多数省份农业TFP的增长主要属于技术进步型的增长;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TFP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农业TFP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区域间和区域内省际间的不平衡;农业技术效率的下滑制约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TFP的增长,而农业技术效率下滑是纯技术效率损失和规模效率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4.
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高峥  耿娇阳  麻学锋 《经济地理》2012,32(11):166-170
选取西藏1989—2010年旅游统计数据,运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西藏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均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西藏旅游总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互为格兰杰原因,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不是旅游外汇收入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995.
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1999~2007年我国各省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各省的技术效率显著地受到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的影响,其中纯技术效率并不低下,且区域间差异较小,但规模效率低成为制约技术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技术效率存在条件收敛,东部和中部收敛,而西部发散。进一步根据Malmquist指数分析还发现全要素生产率保持了11.8%的年均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996.
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实证测算2000-2009年间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则起到了阻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7.
目前中国正在进入以重化工业快速发展为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倡导下,工业碳减排成为各政府工作的焦点。基于此,笔者利用含有非合意性产出的DEA模型构建了工业碳排放绩效指数,测度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五大区域2005~2010年工业碳排放绩效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影响这些区域工业碳排放绩效水平的因素。结果表明:从时间层面来看,我国工业碳排放水平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从区域层面来看,工业碳排放绩效不平衡。另外,面板数据模型表明,工业规模结构、产权结构、轻重结构、“三资”工业企业份额等对工业碳排放绩效产生显著影响,但在不同区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8.
本文采用三投入超越对数形式的随机前沿面板模型,考察了中国各省市1995年以来高技术产业的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变迁,我们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东部、中部的高技术产业生产率高于西部,且东部和中部的生产效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西部地区处于相对平稳状态。(2)市场化程度、创新能力投入与企业规模对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率有正影响,而政府的政策支持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3)高技术产业TFP平均值为10.42%,且呈现震荡略有下降的特点,技术进步率的普遍下降严重阻碍了TFP的增长势头。(4)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率和生产效率变化率。(5)东部地区的平均技术进步速度低于中西部,而东部地区生产效率的变化率则明显高于西部地区。文章据此提出了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99.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是实现区域绿色经济和环境共赢发展的关键所在。运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在考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基础上,测算了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份及其两大区域、三大区域和四大区域的GTFP及其来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GTFP年均增长1.3%,且GTFP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绿色技术进步,而非绿色技术效率的改进;GTFP在省际层面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GTFP指数增长率最快的省份分别为天津、上海、北京、江苏、浙江;不同的空间尺度选择标准下的区域绿色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00.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改善要素配置扭曲状况,进而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采用2011—2017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引入劳动和资本要素配置扭曲指数,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全要素的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降低了要素扭曲,而要素扭曲的改善会显著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相对于数字化程度,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显著;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型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要素扭曲改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效应在东部地区和大城市更显著。因此,在资源环境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硬性约束条件下,国家应大力推广数字普惠金融,促进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效整合,进而实现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