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3篇
财政金融   37篇
工业经济   20篇
计划管理   137篇
经济学   81篇
综合类   199篇
运输经济   5篇
旅游经济   12篇
贸易经济   60篇
农业经济   52篇
经济概况   10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是如何实现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的呢?马克思反复强调,黑格尔哲学是一种“头足倒置”的哲学,通过推敲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本文认为马克思实现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至少经过了三个倒置:倒置了黑格尔辩证法辩证发展的主体;倒置了黑格尔辩证法辩证发展的中介;倒置了黑格尔辩证法辩证发展的理论结构。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的主体性问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人到底应当高扬主体性还是消解主体性?主体性能够消解吗?本文探讨了道家的主体性思想并分析了这一思想的缺陷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过程中 ,由于社会的转型 ,教育形态中高等教育的主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即出现了后精英教育。后精英教育里的精英们具有批判性和主体性的显著特质 ,后精英教育主体的价值观是“现代化”价值取向与“后现代化”价值取向的综合。  相似文献   
4.
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国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系教育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国际比较研究”子课题的研究报告。报告从近年来评价模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客体的一体化以及评价价值观的双重取向变化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互助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社区的发展,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催生了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互助游。根据网络调查的结果分析了互助游的概念内涵和特征,互助游客的旅游行为特征及发展互助游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总结网络调查结果提出部分发展策略,以期引导互助旅游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科梯队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战略抓手,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保障,是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也是科技创新和学术攻关的客观需要。地方高校应大力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创新管理机制和体制,围绕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加大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  相似文献   
7.
学科建设是高校最重要的基本建设,必须以系统管理的观点抓好学科建设,同时应处理好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以及学科建设与图书馆建设等三方面关系。  相似文献   
8.
产业空间集聚的本质是经济行为主体相互选择的结果.从主体策略选择的角度对产业空间集聚的理论研究进展进行诠释,体现了行为主体在空间区位上的策略均衡,也体现了空间经济理论的研究传统.作为经济干预主体的政府,其介入影响着微观经济主体的空间策略,从这一理论角度出发,阐述转型发展中经济资源的空间配置问题具有特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数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论文对数量经济学学科性质的不同观点进行了认真剖析,指出:数量经济学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质的分析的基础上,融经济学、数学、统计学、信息科学于一体,以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研究经济现象内部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既是一门基础性理论与方法论学科,也是一门发展中的综合性交叉应用学科,是经济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中国金融创新”假说,之后有人甚至把“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的观点作为定论写进教材。本文沿制度分析的路径,得出中国至今尚未出现金融创新的结论。因为任何一种创新活动的形成,都暗含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即需要一个创新主体,这个创新主体即是经济组织的产权主体。只有这个产权主体才是创新的“内在因素”。金融创新只有以清晰的且人格化的产权主体这样的“内在因素”为前提,才能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获得创新的原动力。本文认为迄今为止我国包括商业银行改革在内的金融改革,实际上全是由政府效用函数所牵引的政府行为。我国商业银行受产权制度的制约,尚未真正成为创新主体,金融改革的最大不足,也在于企图避开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改革,而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合理安排恰恰是金融创新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