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11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52篇
财政金融   828篇
工业经济   793篇
计划管理   3168篇
经济学   1932篇
综合类   1023篇
运输经济   117篇
旅游经济   66篇
贸易经济   7952篇
农业经济   579篇
经济概况   2148篇
信息产业经济   40篇
邮电经济   78篇
  2024年   98篇
  2023年   417篇
  2022年   468篇
  2021年   365篇
  2020年   339篇
  2019年   312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295篇
  2016年   410篇
  2015年   692篇
  2014年   1714篇
  2013年   1264篇
  2012年   1377篇
  2011年   1726篇
  2010年   1589篇
  2009年   1412篇
  2008年   1660篇
  2007年   1048篇
  2006年   909篇
  2005年   835篇
  2004年   530篇
  2003年   373篇
  2002年   249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技术轨道理论与制造企业服务化间的关系,认为技术轨道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影响机理包括3类:驱动机理、拉动机理和差异化机理。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内在机理是技术轨道驱动下投入服务化、企业边界变化以及用户需求、产出、政策拉动下与技术轨道的协同演化过程,且通过技术轨道形成服务化转型差异。制造企业对自身技术轨道的识别有利于确定发展所需主要技术来源及技术演化轨迹,把握实现服务化的关键机理。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央对手方机制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同时也将风险集中在自身.本文通过分析中央对手方的风险机理和内在功能,提出衍生品市场风险治理的创新思路,并结合《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欧洲市场基础设施规则》《多德—弗兰克法案》等域外法律的规定,构建我国中央对手方的法律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13.
从考察企业组织的敏捷性与交易成本的相互关系入手,对企业组织敏捷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详细分析了信息技术(IT)对提高企业组织敏捷性的作用机理。指出IT正是通过降低企业内、外部的交易成本、缩短流程时间、提高人的认识理性、扼制机会主义、促进企业组织结构、决策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当今经济发展中企业并购活动高失败率问题,在一般过渡结构基础上演变出新型的Steiner过渡结构,并系统地给出了Steiner过渡结构的定义,描述了Steiner过渡结构的形成机理及性质,明晰了Steiner过渡结构是一种动态的过渡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5.
16.
揭示了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中不被关注的非体制性障碍,并针对这类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品牌象征着财富,标志着品质,积淀着化。品牌资源已成为商战中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成功的品牌能抓住消费的心,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佼佼。然而,品牌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品牌的打造犹如攀登阶梯一般,经过一步步地累积、不断地提高段位,最后登上成功的巅峰。  相似文献   
18.
试论“金融爱滋病”及其形成机理中国工商银行阜宁支行于娅琳“金融爱滋病”是对世界金融与经济秩序面临全面大危机的一种形象比喻。持其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EIR》杂志的创始人林顿·拉鲁逊,法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里斯·阿莱斯。而“金...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人类最早的技术发明,由于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的文字可以分为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它们在处理音、形、意三者关系时的不同策略使它们拥有各自的独特品质,使得它们在打破人在口语时代所形成的感官平衡的同时,形成了不同的感官比率,由此内在地定制了两种不同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外信息传播与沟通环节中不可避免的障碍,新闻误读破坏正常的传播秩序、歪曲事实的本来面目、引导虚拟合意的形成、加深国际信息交往的鸿沟。本文回溯了中美新闻“误读”的历史渊源,探讨“误读”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最后对消除“误读”、发展公平的传播和对话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