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6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37篇 |
工业经济 | 18篇 |
计划管理 | 82篇 |
经济学 | 224篇 |
综合类 | 44篇 |
旅游经济 | 1篇 |
贸易经济 | 87篇 |
农业经济 | 22篇 |
经济概况 | 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础研究的特征是厚积而薄发。基础研究越繁荣,对引进的技术所依据的科学原理认识就越深刻,消化吸收能力就越强,越能通过再创新实现跨越。多年来,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按照“有效目标,逐年深入,持之以恒”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强省”的科技工作总目标,努力营造创新环境,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香港迪士尼乐园于2006年2月1日、2日两天,因为“全场爆满”,也就是说,超出了其原定的每日三万人次的吸收能力的上限,先后两次关闭大门,拒绝了近千持票游客入场,“引发游客鼓噪”,部分持票游客试图强行入场,与保安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3.
根据创新开放广度与深度,提出高广度-高深度、高广度-低深度、低广度-高深度与低广度-低深度4种组合策略。以吸收能力为调节变量,构建开放度组合策略与创新绩效关系模型,以我国三大行业201家企业为调查对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实施高广度-高深度组合策略的企业倾向于追求突破式创新绩效,实施其它三类组合策略的企业倾向于追求渐进式创新绩效;吸收能力不仅能够积极调节高广度-高深度、高广度-低深度、低广度-高深度组合策略与突破式创新绩效的关系,而且能够积极调节3种组合策略与渐进式创新绩效的关系,但是无法调节低广度-低深度组合策略与突破式创新绩效、渐进式创新绩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珠三角传统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为研究对象,从资源依赖理论出发,探索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路径。构建了资源获取、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编制问卷,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的"软资源的获取"(信息、技术、人才)能够积极提高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的模仿创新和率先创新。企业的"硬资源的获取"(资金)虽然可以提高企业的现实吸收能力,但对两种技术创新的作用都不显著。根据所得结论,从企业、政府、行业协会3个方面提出要构建良好的外部网络和发展环境,促进其资源获取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机制的基础上,采用2003—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尚未显现,但研发投入强度、人力资本水平、与东道国技术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以及政府支持研发力度等表征母国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能够显著促进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内扩散。分地区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著,并且除金融发展水平外,其他吸收能力因素均显著促进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其中人力资本水平的贡献程度最大。东部地区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先进技术吸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内的显现。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未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影响,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尚未显现,除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外,其他地区吸收能力因素均未对本地区逆向技术溢出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FDI的逆向知识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在近几年快速增长的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FDI中,创造性资产寻求被公认为是重要的驱动力量。然而,创造性资产寻求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子公司向母公司的逆向知识转移,但现有文献尚未关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逆向知识转移。本文首先建立了逆向知识转移的分析模型,并剖析了中国企业FDI逆向知识转移存在的先天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企业克服知识转移劣势的解决思路,并以联想为案例进行了实证。 相似文献
7.
基于新技术与新知识的高技术服务业跨界融合是传统企业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创新研发和商业转化的重要因素。因此,运用熵指数测度全国各省区高技术服务业与资源型产业融合水平,并利用2014—2017年资源型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检验两大产业融合对资源型企业两阶段创新效率的影响,同时探讨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现阶段高技术服务业和资源型产业融合程度不高,但发展态势良好,处于从失调走向协调的转变期;产业融合对资源型企业创新研发效率短期无显著影响,长期存在抑制作用,资源型企业技术能力刚性导致对新技术的排斥,且较大的产业间认知差距削弱了产业间良性互动带来的技术扩散效应;产业融合对创新转化效率呈先抑制、后促进效应,就长期而言,产业融合具有良好的创新转化推动力;资源型企业吸收能力分别在产业融合与滞后一期创新研发效率及滞后三期创新转化效率的关系中起正向、负向调节作用,表明资源型企业吸收能力构建尚不全面。 相似文献
8.
9.
选取2008—2019年中国研发活跃度较高的4个行业269家上市企业为样本,采用层次回归模型和Logit模型分析中国企业开放型技术双元能力和不同技术组合交互吸收调节作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从双元吸收角度对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进行比较后发现:①中国企业开放型技术双元具有显著开发型和内向型特征,企业跨国双元吸收能力不足造成组织开放型双元压力,并对企业跨国多元化经营和长期绩效产生抑制作用;②相对于技术风险、制度风险和多元化风险,双元吸收风险成为中国企业绩效提升与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互动关系的优先考虑,具有较高跨国探索吸收能力的中国新兴行业企业倾向于选择跨国并购模式,而母国双元、跨国双元间交互吸收能力较高的制造业企业倾向于选择绿地投资模式;③中国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实践表明,比较竞争优势能够有效弥补后发国家企业跨国双元吸收能力不足的缺陷,并使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多元化,反映出开放型双元吸收能力是后发国家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产业层次分析了产业链的研发强度和组织结构对产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在保留了研发强度、学习机制和知识积累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模型,最后以国家大力发展的核电产业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