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2篇
财政金融   37篇
工业经济   18篇
计划管理   80篇
经济学   223篇
综合类   42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84篇
农业经济   22篇
经济概况   9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1篇
  19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海外子公司网络嵌入理论对跨国公司投资区位选址和子公司自治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引资落后地区,政府在战略规划和优化投资环境的相关政策、措施中,需要高度重视跨国公司对当地商业网络的需求,而当地企业也应创造条件主动进入海外子公司网络,增强向跨国  相似文献   
502.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为FDI溢出效应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自此,对FDI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蓬勃发展起来。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而理论研究无法从本质上解释这一现象。笔者对国内外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成果做了梳理和总结,以期得到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503.
笔者采用2001年~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面板数据,基于所有制、资本密集度、企业规模等企业异质性,探索出口强度、吸收能力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优势,但出口强度与生产率呈倒U型关系,一方面纯出口企业拉低了出口企业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短期内负的学习效应导致生产率下降。吸收能力则有利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对出口活动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即当吸收能力较强时,随着企业出口强度的增加,生产率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504.
本文结合1999年和2002年的数据对我国外商投资的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分析了R&D对外商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程度和效果,结果表明R&D投入主要通过影响我国产业的吸收能力而促进我国产业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505.
邵兵  匡贤明  王翚 《技术经济》2023,42(7):109-125
本文从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业务流程数字化的视角,采用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制造业企业数据,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来探索业务流程数字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采购和供应数字化、生产数字化和销售数字化对企业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工具变量法缓解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依然显著。这种影响主要通过生产效率、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路径发挥作用。适应能力路径发挥了遮掩效应,部分原因在于适应能力对企业价值的二次非线性关系,以及企业资产规模对两者的负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业务流程数字化中,生产数字化通过生产效率提升企业价值的作用最小,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企业价值的作用最大。这一结论不仅深化和拓展数字化转型理论基础,而且对制造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06.
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出口贸易在国际技术扩散中可通过外溢效应促进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从而提升产业结构成为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渠道。本文构建了宁波出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模型,对宁波2002年~2007年的28个制造业出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507.
中国已经成为对外投资大国但并非强国,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经营绩效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中国338家有国际化行为的企业进行调查,考察了这些企业的“引进来”经历(内向国际化模式)对“走出去”结果(外向国际化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引进来”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走出去”的效果:(1)资产内向国际化对外向国际化绩效有直接的正向效应;(2)非资产内向国际化对外向国际化绩效有直接的负向效应,以吸收能力为中介对外向国际化绩效有正向间接效应.这表明,如果企业采用非资产内向国际化,则一定要通过该模式学习知识,积累竞争优势,提高吸收能力,才能成功“走出去”;反之欲速则不达.如果企业采用资产内向国际化,则很难通过该模式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但借用该模式的杠杆作用可直接提高海外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508.
基于吸收能力视角,着力探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我国企业通过逆向知识转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程度。通过问卷调研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我国企业逆向知识转移频率越高,知识转移制度化程度越高,知识应用和创新程度越高,其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就越强。当企业吸收能力处于共享能力、学习和应用能力、再创新能力等不同阶段时,逆向知识转移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09.
本文在Zahra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动态能力观对企业吸收能力的理论模型进行构建,同时指出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作为吸收能力的两个部分是在动态循环的过程中发展变化的,在知识的转化和利用阶段,产生的新的知识需求通过刺激企业对外部知识的再次获取和消化,从而实现知识的创新,并最终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510.
在同时考虑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的条件下,以单维博弈的DJ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两个高技术集群企业两种产品情形下R&D合作与非合作的两阶段二维博弈模型,具体分析了每种情况下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对R&D投入、利润和产出水平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从研发投入水平和均衡产量上看,完全合作情形较半合作和完全竞争更可以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这恰恰验证了集群企业必须进行协同创新才能达到利润最大化。进一步,通过数值仿真分析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