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8篇
工业经济   3篇
计划管理   10篇
经济学   10篇
综合类   7篇
贸易经济   7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3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今年“两会”,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提交了“大力支持发展民族经济”的议案。在议案中,他明确指出,“后发展国家的企业要跻身国际强国之林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抵制,需要国家战略层面的政策支持。”作为中国企业中为数不多的国际化先行者之一,李东生的呼吁是有代表性的,值得我们深思。分析近两年中海油、中国五矿、海尔、华为等中国大企业在海外并购  相似文献   
52.
王信然 《开放时代》2024,(2):125-139+8
“义利之辨”在思想史上有“儒者第一义”之称,但它在近代中国“经济史”创作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以及它在近代中国经济思想上的意义,特别是与早期社会主义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究。晚清民初儒者、经济学家陈焕章通过“义利之辨”的经济史展开创作《孔门理财学》,认为“是书实可名为《中国生计史》”,基于时势构想了植根儒家传统以政制为中心的理财学。本文试图分析陈焕章借鉴德国历史经济学派写作方式,会通经典世界的理财学与历史世界的生计史,以“义利之辨”为主旨构建基于“家”的社会主义,反映了唯物史观被引进和社会经济史范式成型之前本土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53.
张毅 《中国报道》2010,(4):110-110
透视西汉的"央企",盐铁官营是当然的理想范本——它折射着那个时代"官商"最清晰的脉络与"国家主义经济"最深刻的理路。  相似文献   
54.
人物     
《浙江经济》2011,(16):13-13
夏斌:站在国家的土地上思考作为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独特的成长人生轨迹,让夏斌能够一直站在国家的土地上思考,他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带着浓重的国家主义路径。虽然身处各种纠缠之中,但思想的指向,却是绿色的、发展的、倔强的。夏斌这些年主要的工作,就是孜孜不倦地在构建一个国家的金融战略。  相似文献   
55.
该主义致力于将就业机会与资本限制在本国之内,一旦得逞,将会把经济上的危机扩散到政治层面,整个世界都会陷入萧条。  相似文献   
56.
从总体上讲,直到19世纪中期,中国在处理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方面的技巧,并未见有新的进展。之所以如此,其基本原因是,人们坚信行之已久的朝贡制度依然是一种有效的国际关系制度。尽管满清帝国的肇始地远离中原儒家文化中心区域,但是王朝的统治者很快接受并融入了这个等级体系,  相似文献   
57.
中国的"国家主义"传统已经延续了两千年。近代以来,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这套模式总是和危机难舍难分。这次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积极策略,又进一步使得国家力量在国民经济生活中无边界、无效率地膨胀。从现在看来,经济国家主义的过于强大造成的问题已经超过了它对整个中国经济的正面功能,甚至对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在缺乏的是应对"常态"的模式。当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成为常态,为了让经济增长变得可持续,就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模式,使得经济增长本身与社会整合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58.
焦毅 《商业时代》2012,(2):20-21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公共伦理领域正发生巨大的变革。当前我国伦理建设面临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索新型公共伦理体系,塑造社会主义伦理制度;加快政府公共伦理建设,实现公权力的公平、公正和平等;大力倡导商业自律,推进企业的公共伦理建设能够为我国公共伦理建设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59.
民族政策价值取向取决于政策主体的性质,中国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说是"国家主义",是以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为最终目标,适当倾向保护和实现少数民族权益的政策过程;中国民族政策出发点是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最终目的政策是实现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60.
《浙江经济》2013,(15):61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版49.00元在经济史,乃至整部国史上,王安石变法都是一个转折点,在变法之前是一个中国,变法以后是另外一个中国。这场变法持续到第57年,北宋就灭亡了。变法之前的中国,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国家,是一个开放的国家,是一个敢于攻击别人的国家。变法以后的中国,就变成了一个谨小慎微的国家,一个更愿意闭关锁国的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