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财政金融   81篇
工业经济   19篇
计划管理   210篇
经济学   214篇
综合类   253篇
运输经济   4篇
旅游经济   30篇
贸易经济   287篇
农业经济   45篇
经济概况   32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品牌》2020,(2)
随着国家对家政服务行业政策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人们对家政服务公司提供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更多企业已经敏锐意识到了打造自身企业品牌形象建设的重要性,并加快品牌认证的速度,提高家政企业的持续性发展能力。本文以沈阳金牌家政连锁有限公司为例,对如何建设品牌进行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2.
73.
74.
河流水系与城市空间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流水系是影响和制约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自然环境因素.文章在回顾河流水系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我国水网城市①空间结构发展误区,对与河流水系融合共生的城市空间结构建构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并以南阳市城区空间发展研究为例,提出在城市河流水系生态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保护性利用河流水系复合生态功能,挖掘潜在边缘效应,融入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架构完整的城市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75.
从班级到团队:高校学生组织模式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学生组织,既是高校学生事务运行的基本载体,也是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单元。由班级到团队的组织重构,使其真正成为有助于激励学生成长的"土壤",成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要实现变革的领域之一。重塑具有团队型结构的学生组织,学生事务管理者应当重点掌握"四步建构法"。  相似文献   
76.
池静  王萍 《农村经济》2007,(3):70-72
税费改革切实有减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也明确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保障带来新的冲击,原有的以"以县为主"的财政投资主体在改革后面临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投资主体提高的思考,从教育的公平、效率方面分析促进农村教育量和质的发展,促进整个国家教育及社会发展的稳定,建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7.
农民工问题是第二次转型背景下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就是要实现农民工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即农民工市民化。残缺的市场主体、公共产品的边缘人以及失范的利益表达,既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也是进一步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赋权基础不稳固、维权方式不健全等权益缺失问题,是造成上述困境的根本原因。这就需要对农民工市民化中的权益予以重构。同时,将完善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和强化农民工权益保护中的政府责任,作为权益实现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7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应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如何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9.
法律适用的对象是案件事实,而案件事实与通常理解的事实概念存在本质区别,案件事实即是已被诉讼程序证成为案件事实的生活事件,案件事实不是既定的,不是被发现的客观事实,而是由诉讼主体运用客观证据、证据规则和事理逻辑形成的;很多情况下,事实问题即是法律问题,法规范对案件事实起着型构作用;审判过程中规范与事实相互作用且自我显形。  相似文献   
80.
在旅游的过程中,东道主常常被刻写上“他者”的文化意涵.游客带着追求“文化差异”的诉求前往“他者的世界”,在异域邂逅他者.文章以拉萨大昭寺广场及其周边的八廓街作为案例地,以藏族人在八廓街的转经、磕长头行为作为实证研究的切入点,以汉族游客和藏族人两类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西藏旅游发展以及中国后改革时期转型背景下,藏族的“他者性”如何在汉-藏互动过程中被建构.文章认为,藏族的“他者性”并非具有先验的、一成不变的意涵,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与社会互动中不断生产的.文章关注“他者性”建构过程中的两个维度——我者对于他者的凝视,藏族人对于自身的他者性的展演.一方面,转经、磕长头行为使游客将藏族人视为神圣、美好、朴实的代名词,对他者的建构存在浪漫化-理想化的倾向.另一方面,藏族他者并非凝视的被动接受者.随着“职业磕头者”的出现,一部分藏族人将凝视转化为一种文化资本,通过他者性的展演,积极地响应游客建构的文化意义,以此获取一定的物质利益.总而言之,“他者性”的建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他者”的研究不能忽略我者及他者所处的社会情境及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