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2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39篇
工业经济   13篇
计划管理   93篇
经济学   52篇
综合类   85篇
运输经济   3篇
旅游经济   4篇
贸易经济   102篇
农业经济   24篇
经济概况   156篇
信息产业经济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0 毫秒
61.
李建军(辽宁某航空国企技术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当兵。觉得只有当过兵的人才是“纯爷们儿”。 打小儿,我就觉得军人是天底下最神气、最威风的人,所以每当写作文写“我的理想”时,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写道:“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人民解放军……”  相似文献   
62.
蜂拥而至的军旅题材影视剧,几乎把观众的眼睛都看爆。当年战争的硝烟味道激活了人们的英雄情结,中国的当下是一个缺少英雄的年代,市场经济已让全民皆商,英雄主义的情感心湖早已变成了干涸荒漠。正因为如此,人们也更渴望英雄,渴望这个时代有更多的阳刚之气。在军旅题材影视剧的热播背后,显然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那就是人们始终崇尚正义,渴望力量。这对于现在的中国而言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元素。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强大的执行力感染了无数观众。  相似文献   
63.
袁元 《三联竞争力》2005,(11):53-54
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热潮掀起时,摩根士丹利分析师玛丽·米克(Mary Meeker)是华尔街上叱咤风云的人物。  相似文献   
64.
叶晓 《广告导报》2005,(4):33-34
10年前,中国人就曾被某酒类品牌的“家”电视广告中“家”情结的演绎大大地感动了一把。在中央电视台最黄金的广告段位,一个大大的“家”字浮现在女主角的身后,归国的女主角携着《北京人在纽约》的巨大号召力出现在机场。一时间,该品牌的酒席卷大江南北,着实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酒的代名词。当时还没有人讨论情感营销,业界和消费者除了感动了一回,接受了这个品牌之外,  相似文献   
65.
金圣叹是明清之际的一个传奇人物,他因文学批评和“哭庙案”而名扬天下,然而本人又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无论生前死后,扬之者对其崇拜得五体投地,尊之如“神仙中人”;抑之者“见其书、闻其行,必欲杀之”而后快。通过对金圣叹“才子情结”及其心路历程的探究,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从另一个侧面深入,以期对这个历史人物有一个更加客观、立体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66.
嫩绿的白杨迎风婆娑起舞,粉红的杏花缭绕边城伊犁,富有特色的建筑和满街身着维、哈、回、汉等各族鲜艳服装的行人,让美丽的新疆伊宁市充满了别样的风情。马兰就是出生在伊宁市的一位淳朴、坚强、执着、善良的回族妇女。10年前,她用含辛茹苦积攒的血汗钱投资自己梦想多年的教育事业.成为边城声名鹊起的“教育名人”。反思lO年坎坷的办学历程.回顾曾经取得的辉煌成绩,她毅然坚守着兴办教育的热情,并发自肺腑地说,“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7.
<正>在商海中身经百战的陈广富终于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经济的发达靠的是无数企业共同的发展,而与农民在一起,才是激发我们创业的原动力。在海南给人打工的那些日子,他身上什么都没有,最艰难的时候可以说全部的家当就是一件短袖衬衫和一条裤子。  相似文献   
68.
《眷恋》是英国小说家保罗·司各特最后一部小说,荣获了1977年布克文学奖。小说取材于20世纪70年代,它的价值在于艺术地反思了殖民时期的英印关系对后殖民时期的影响。文章旨在浅析《眷恋》中保罗·斯各特的矛盾情结,他一方面谴责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但又同时无法摆脱和避免欧洲中心主义和殖民主义意识构成的西方集体意识的影响,这使小说充满了一种矛盾情怀。  相似文献   
69.
英雄是一个伟大的符号。自古都有的英雄情结,把那些金戈铁马、建功立业、舍生取义、公而忘私者推到了历史的巅峰,让平民之流只能高高仰望。  相似文献   
70.
《金融队伍建设》2012,(9):69-70
来中国旅游、工作甚至定居的外国人与日俱增,他们究竟爱上中国的什么?是什么让他们对中国“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