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2篇
工业经济   5篇
计划管理   43篇
经济学   21篇
综合类   5篇
运输经济   1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15篇
农业经济   13篇
经济概况   38篇
信息产业经济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研究“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严重损失的“文化大革命”已经过去二十年了。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以后,研究“文革”时期的国民经济状况,借鉴其中的教训和经验,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如何评价“文革”时期的经济状况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文革”造成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是毫无疑问的。而在经济领域,如何评价“文革”时期的经济状况,则存在着几种有差异的说法。一种说法是:经过10年“文化大革命”,“从总体上看,整个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的边缘”…  相似文献   
162.
至"文革"前,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对"文化革命"进行了艰辛探索.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文化革命",经历了一个由先进文化取代腐朽落后的旧文化到扫除文盲、普及文化知识的文化建设,再到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阶级斗争的嬗变过程.这个转变过程中的得与失,是我们进行当今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财富.  相似文献   
163.
70年代,结婚那一天当晋美老师回忆起那个时候的婚礼,也仿佛就在昨天。1978年,那是一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他们的婚礼会是怎样的,我非常有兴趣地听晋美老师慢慢聊来。  相似文献   
164.
爱情是美好的。因为它是属于感情的东西,所以人们往往忽视爱情选择中的理性。其实,爱情婚姻从来就是理性的。 改革开放之前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女孩子往往喜欢选择嫁个当兵的或者工人。恢复高考之后,女孩子喜欢找个有文凭的男朋友,特别是大学生更受到青睐。现在,女孩子则更倾向于选择有相当物质财富基础的“成功男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5.
我一向认为:生命本身就是在于社会对人的塑造和改变。这种丰富的复杂性正是痛苦地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父辈们~直等待的,是他们牺牲了整代人的优雅,留给我们这一代人对社会既浅薄而又深刻的人生认识。实际上,社会的塑造力是无穷的,尤其是对人的塑造。我们对社会塑造一直怀有某种理想化的期待,希望通过社会塑造来造就完美人生。但由于社会本身的复杂与多元,我们也容易将一己之真实以某种压缩、暗示的方式来呈现和表达。在社会塑造过程中,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6.
古往今来的政府都让人又爱又恨,原因是它们有时候做好事,有时候做坏事。政府在什么条件下做好事、什么条件下做坏事呢?对于这个问题,奥尔森在《权力与繁荣》一书中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当拥有涵盖利益(encompassinginterest),也就是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时,政府会做好事;  相似文献   
167.
“文化大革命”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破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昉  都阳 《经济学》2003,2(4):795-806
“化大革命”的影响既表现为十年的经济增长停滞。更表现在对物质和人力资本的损害。本推算了“化大革命”通过缩短学制、停办大学等造成的人力资本存量变化,及其对后来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我们估算,“化大革命”使可能的受教育年限减少了14.3%。由于“化大革命”使国有经济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都遭到破坏。从而使其经济增长处于相对较低的稳态水平。与之相比,非国有经济所依靠的劳动力是比较年轻的一代,同时其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之比较低,使其处于更为有利的经济稳态。因此,如果没有改革以后的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将长期处于较低的增长状态。  相似文献   
168.
刘娜 《金融博览》2013,(6):64-65
戴志强,祖籍浙江绍兴,1944年出生在上海。老一代钱币学家戴葆庭之子,一生与钱币结缘。戴志强大学时就读于名家云集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河南工作16年,1984年调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历任人民银行货币发行司副司长、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中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和国际钱币银行博物馆委员会亚洲地区主席等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