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6篇
工业经济   4篇
计划管理   25篇
经济学   11篇
综合类   8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25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52篇
信息产业经济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赵珺 《魅力中国》2013,(34):57-57
什么是民族唱法?所谓民族唱法,就是我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根据汉语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民族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通称为民族吃法。那么,什么叫美声唱法呢?美声唱法,也叫“西洋歌剧唱法”,主要是指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及歌唱方法。它要求演唱要发声自然,声音宏亮,音色美妙清纯,有适当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等等,其演唱华丽、灵活、圆润、富有光彩,声音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二者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生活、民族风俗的滋养,当然,会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但是作为艺术却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就其在语言的运用和发声上就有着一定的相同点。  相似文献   
82.
文化     
《今日重庆》2012,(7):15-15
原创歌剧《钓鱼城》获盘奖;江北石于山体育公园建成开园;武隆芙蓉洞与法国克拉姆斯洞缔结姊妹公园  相似文献   
83.
茵格尔顿把现象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音乐美学研究,提出音乐的本质和存在方式是一种纯粹的意向性对象,充分地肯定了音乐作品具有情感品格。以歌剧《茶花女》中薇奥列塔的咏叹调《永别了过去》为例,分析证明音乐作品不能象任何实体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  相似文献   
84.
《销售与管理》2007,(12):92
随着《42街》在中国8个城市的巡演,中国观众将陆续欣赏到《猫》、《音乐之声》、《歌剧魅影》等顶级百老汇音乐剧的演出。将原汁原味的百老汇经典剧目搬到中国,在中国培育一个欣赏百老汇音乐剧的消费群体,是北京东方百老汇国际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的市场目标。而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成为东方百老汇首个演出季的指定用水。  相似文献   
85.
本刊讯贴着陕西标签的中国原创歌剧《大汉苏武》近日在西安人民剧院完成了首演,整台歌剧的音乐虽然没有沿袭西方歌剧的高端大气,注重和声和调性。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显而易见,有着独特的中国式美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大汉苏武》被称之为"大汉三部曲"的扛鼎之作,经历了十年酝酿,四年打磨,用独特的视觉塑造了一个别样的苏武,整  相似文献   
86.
87.
潘芳 《魅力中国》2014,(25):88-88
《风萧瑟》选自歌剧《伤逝》,以鲁迅唯一的同名爱情小说改编而成,1981年由中国歌剧舞剧院进行首演。此剧的上演,在中国音乐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特别是剧中女主人公子君的多段精彩唱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将从音乐的演唱角度对《风萧瑟》进行分析,在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特点、感受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准确表达这首咏叹调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88.
本文以歌剧《原野》为例,将歌剧创作分为了四个阶段,即“四度创作”,包括“文学创作、音乐创作、审美创作、批评创作”,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以“四度”为一个创作周期循环再发展,为的是使作品向“完美”无限接近。  相似文献   
89.
歌剧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由于歌剧题材自身的发展、历史环境的更新、科技及思想巨变的影响、艺术审美观念的影响和音乐家、音乐机构的推动,在巴洛克时期得以诞生和发展,在产生后,歌剧在意大利得到繁荣发展,诞生了诸如马佐基、蒙特成尔、卡瓦利和斯卡拉蒂等优秀的创作家,他们创作了许多的经典作品.随后,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歌剧也得以产生和发展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形成了节奏工整、音质优美、声乐伴奏、咏叹调的演变及音乐的装饰性为特征的作品风格,以“美声唱法”为代表的歌剧声乐技术也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90.
韩冰 《魅力中国》2013,(32):77-77
《运河谣》以京杭大运河为创作背景,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展现了运河上人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本文简要介绍了《运河谣》的内容,并根据其创作特点。分析其创新性特点,其创新点对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与学习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