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49篇
工业经济   57篇
计划管理   151篇
经济学   91篇
综合类   34篇
运输经济   16篇
旅游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63篇
农业经济   48篇
经济概况   166篇
信息产业经济   5篇
邮电经济   3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71.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乘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东风,全区两个文明现场会在各族人民建设内蒙古的凯歌声中落下了帷幕。会议总结了一年来全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表彰了一批先进典型,交流了思想,研究和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两个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572.
魏喜龙 《发展》2007,(3):69-70
一、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规律 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规律,是两个文明建设相互作用关系的内在要求的反映.  相似文献   
57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需要我们以更宽的眼界和更新的思路,去适应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574.
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评价标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全面展开,为了引导新农村物质文明,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需要科学量化和评价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工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75.
本从群体意识与个人意识的对立,商义与求利的对立,淡泊物欲与物质至上的对立,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的对立三个方面分析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在内涵上的重大差异,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价值观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576.
南航股份有限公司飞行部第三飞行大队,自1995年成立以来,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大队已成长为一支“思想好、作风硬、纪律严、技术精”的飞行队伍,并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创造出一个个佳绩。  相似文献   
577.
五戒与十善     
华方田 《三联竞争力》2007,61(3):150-150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人类在享受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承受着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急剧变化所引发的一系列价值危机和精神危机。我们或许可以从传统的佛教伦理道德学说中,发掘出缓解这些矛盾与危机的丰富资源。  相似文献   
578.
党的十六大明确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作为人民银行基层行,如何把政治文明建设融入人民银行“双文明”创建工作之中并有机统一起来,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索、去研究。  相似文献   
579.
社区经济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利用社区资源优势发展,并为社区建设服务的一种特殊的经济类型.它具有地域性、社会性、服务性和多样性等特征.社区经济不仅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它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此,必须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并把社区经济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社区内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80.
生态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社会。作为一种产生于当代西方的社会思潮,生态社会主义基于对人类当下生态困境的深沉思考和密切关注。以生态效应为核心价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追求目标,在未来社会的发展战略上包含着很多可资借鉴的思想,对于我们开拓视野,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