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篇
  免费   12篇
财政金融   6篇
工业经济   21篇
计划管理   184篇
经济学   63篇
综合类   17篇
运输经济   3篇
旅游经济   4篇
贸易经济   21篇
农业经济   158篇
经济概况   56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面向国土空间规划,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内涵,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式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问题。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由自然系统的承载力、来自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压力以及由于管理及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润滑力3个力构成;(2)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可以解构为资源的承载功能、环境要素的容纳功能以及生态要素的服务功能3个层次;(3)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优化空间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核心需求是摸清资源环境本底条件、科学评判当前承载压力的大小等;(4)面向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存在4个方面的逻辑问题: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能力与潜力之间的逻辑不清,生态要素承载力判断的逻辑缺乏,"木桶原理"复合思路与适宜性评价的逻辑矛盾,面向过去原则与面向未来预警之间的逻辑问题。研究结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只有明确评价对象,厘清评价中的逻辑问题,同时满足评价方案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才能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72.
研究目的:探索优化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协同演化机制的理论框架、分析模型和实现途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实现对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演化的仿真,将仿真模型中测算的"‘三生’功能指数"动态变化值作为关键变量带入哈肯模型中,从而实现序参量的识别和协同演化机制的分析。研究结果:(1)"驱动—反馈"机制和"协同作用—序参量—支配原则"机制,共同组成了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的协同演化机制,序参量的产生是系统协同演化机制形成的标志。(2)1990—2016年,在成立的运动方程中,γ_1为0.204,γ_2为0.697,γ_2γ_1,说明土地生产功能是土地生活功能的序参量;a和b均大于0,说明二者形成具有偏利共生关系的协同演化机制;但二者与土地生态功能子系统并未形成协同演化机制。(3)2017—2030年"三生"功能形成了三者协同演化机制,但其中未形成土地生产功能子系统与土地生态功能子系统的直接协同演化机制,这是未来进行协同演化机制优化的关键问题。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协同演化机制的建立和优化,是实现国土空间系统整体功能稳定发展和提升的前提和基础,也将是未来国土空间统筹规划实践的重点。  相似文献   
73.
研究目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为契机,科学认知村域尺度国土空间规划内涵,明确其基本职能,并提出构建路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当前乡村面临转型,而村域规划存在理论认知不深入、技术支撑不足、实施管理困难等问题,新时期村域国土空间规划应依据外部社会背景及村庄内在条件,在全面认知乡村价值前提下,通过空间资源要素配置与用途管制来干预乡村空间重构并服务于乡村治理。研究结论: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域国土空间规划应当具备指明乡村振兴路径、强化乡村空间治理、行使自然资源监管、尊重多元价值诉求等基本职能,并基于问题、需求、目标、行动四维导向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74.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各类空间规划在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促进国土空间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各类规划长期处于分部门割裂管理,造成规划类型过多、甚至内容重叠冲突,并且存在审批周期长,规划修改频繁缺少权威性等问题。在以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须要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为指导理念的新规划,新时代赋予了国土空间规划新的历史使命。本文在论述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产生的历史机遇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特征基础上,展望国土空间规划的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75.
空间规划改革的基本定位出发,推演出空间规划改革应遵循"空间治理"和"生态文明"的双线逻辑,并据此评判现行空间规划可借鉴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认为:(1)空间治理的对象是全部国土空间;(2)国土空间兼具载体、资源和生态三种属性;(3)治理关键是明确不同属性空间收益的再分配机制;(4)治理工具应选择建立基于国土空间属性的用途管制制度。  相似文献   
76.
研究目的:基于中国旅游景区功能演变、用地特征及问题分析,构建旅游景区用地分类体系,以期为旅游景区用地纳入区域土地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为旅游景区规划的深度编制提供实践依据。研究方法:通过调研和问卷厘清现状景区用地情况,对比借鉴相关用地分类体系,基于此构建旅游景区用地分类方案。研究结果:分析并阐明了旅游景区的功能演变、用地特征和现状问题,构建了2大类、9中类、28小类的景区用地分类体系,并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进行衔接。研究结论:建立可衔接且具可操作性的旅游景区用地分类体系,是实现旅游景区健康可持续发展与用地规范化管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77.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基于"以人为本"国土空间规划理念和实现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相匹配的现实需求,研究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的技术方法体系。研究方法:对比分析和总结归纳法,并选择西藏自治区开展案例研究。研究结果:(1)传统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存在评价指标不够简化、指标集成方法缺乏科学逻辑、数据精度不高、评价结果与规划编制缺乏有机衔接等问题;(2)改进形成了新的评价方法,选取了海拔、坡度、温度等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根据影响因子间的内在逻辑确定了指标集成方法;(3)案例研究验证了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证实了因地制宜选择特色指标和阈值、采用高质量数据的必要性。研究结论:科学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有助于识别人地矛盾、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应当被纳入"双评价"体系。未来需进一步研究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居环境的影响,改进和完善不同空间尺度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78.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平台抓手,对于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缘起、概念,介绍境外基于自然的乡村振兴解决方案,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9.
赵宏平 《山西农经》2020,(2):28-28,30
国土资源是国家最为宝贵的基础资源之一。确保国土空间规划科学、有效,能够进一步推动国土资源管理高效化。概述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内涵和发展历程,详细分析了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为相关工作顺利实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0.
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指标,新增建设用地分解结果直接影响着各地区土地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本文依据云南省各州(市)经济发展、社会状况和建设用地利用等现状,在相关性分析基础上,选取GDP、人均建设用地等8个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对云南省各州(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分配,并结合新时期国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