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5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83篇
工业经济   27篇
计划管理   156篇
经济学   60篇
综合类   151篇
运输经济   6篇
旅游经济   3篇
贸易经济   120篇
农业经济   22篇
经济概况   212篇
信息产业经济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本文解析了苏轼流放黄州的几首词作,阐释了苏轼的人品:"绚烂之极,复归平淡",以儒家入世之精神,合佛道清旷达观之襟怀,超世而入世,执著人生,无论发达与穷困,都能在精神领域保持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黄州是他人生遭际的主要一站,其间的过程应该可以说是漫长而痛苦的,是他自己灵魂的挣扎和煎熬,正是这种由年少轻狂到老来复归平淡成就了...  相似文献   
82.
张子川 《商》2013,(9Z):256-256
苏轼作为有宋一代最为杰出的诗人,无论是其作品数量,抑或质量,均鲜有人可比及。这些诗歌中,有一种较为特殊的诗歌,不仅直接体现了苏轼的政治态度,还表现出宋代士人的济世为民的文化人格,这种诗歌就是政治诗。而且政治诗的创作几乎贯穿了作者一生,即使是在“乌台诗案”,这种因诗获罪的情况下,苏轼依然没有放弃这方面的创作。显然,肯定有某种,或者几种创作的动力,推动着诗人的创作的脚步。  相似文献   
83.
2011年11月11日,北京匡时2011秋拍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匡时2011秋拍精品展也在此拉开帷幕。本次精品展共展出匡时从近3000件拍品中遴选出的中国书画、瓷器玉器工艺品、油画等精品,以书画作品为主。随后拍品将在厦门、  相似文献   
84.
潘岳的《悼亡诗》缠绵悱恻,情恸悲苦,结合诗文,分析其艺术特征,并讨论怀旧情节在诗文创作和鉴赏中的意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潘岳的"性轻躁,趋世利"人品和"气韵流转,辞风奔放"的文品之间的矛盾,最后对其《悼亡诗》感情的真伪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85.
诗二首     
履宝半载有感 长安陈仓跋涉间,春秋蹉跎已半年。 终南溟漾丹青挂,渭水渺渺霓虹悬。 人心不足蛇吞象,达人恕己天地间。 常思放翁当年剑,铁马秋风在散关。  相似文献   
86.
讨论如何在翻译中重现隐逸诗歌中所体现的平实简朴风范,并遵从翻译的从属性和个体性的特征。从形和与意合转换等6种翻译方法着手讨论如何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再现隐逸风范。  相似文献   
87.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同祖。反观日本汉学家的经学研究,从国际视角重新认识我国的经典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太宰春台是日本江户时代重要的汉学家,他的《诗》学观,代表着十八世纪的日本《诗》学研究的走向。  相似文献   
88.
自清代学者章学诚“六经皆史”观之后,胡适先生于1921年进一步提出“一切旧书、古书都是史也”。此后两年,梁启超先生在南京东南大学国学研究所讲演上指出“从历史家的立脚点看……可以说诸子皆史,诗文集皆史,小说皆史……一字一句都藏有极可宝贵的史料……里头这些史料,真算得上世界第一丰富矿穴”。  相似文献   
89.
李粦词可分为艳情词、隐逸词和风物词三类,这些词具有清绮的风格特征。在这三种题材的词中,李粦的隐逸词成就最高,在《花间集》乃至整个词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0.
中国古代的的"诗无达诂"论长期都是意义生成和解读的一种方式,在近代西方,新的价值观与技术为"误读"提供了基础,二者都有助于打破对任何文学艺术作品所作的权威性、垄断性、终极性阐释,有利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学误读的生成原因,包括文学语言、读者、作品及社会权力运作等。阐释是读者主体与作者主体的碰撞、互补、互相激活的过程,阐释者可以对文学文本进行自由的感发与联想,但阐释者对文学文本的感发和联想需建立在对文学文本客观内涵充分占有的基础之上,不能完全摆脱文本的限制。阐释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阅读更有味道,而且永远都有挑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