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4篇
工业经济   38篇
计划管理   64篇
经济学   14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39篇
农业经济   9篇
经济概况   40篇
信息产业经济   12篇
邮电经济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在我国政府和监管部门推动环保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日益重视对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投资。ESG的引入和实践为钢铁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并对企业的生产和运营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国家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钢铁企业及其生态圈必须采取改革措施,注重企业的ESG。本文以鞍钢股份为例,分析鞍钢股份实施ESG的具体表现及其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2.
公司实践     
《WTO经济导刊》2010,(1):14-15
联想发布第二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利乐中国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鞍钢发布2008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相似文献   
193.
“一个中国 四个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财会》2001,(3):48-48
鞍钢教授在其新著一《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中提出,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  相似文献   
194.
鞍钢集团矿渣开发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冶金渣综合开发利用专业化企业之一.近几年,该公司紧紧围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企业、实现资源再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和谐企业这个中心,以建设"两大基地",即百万吨钢铁物料深加T基地、千万吨精品建材原料基地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冶金渣产品开发力度,努力探索冶金渣处理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的有效途径,使冶金渣处理能力和技术达到同际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195.
朱继民 《冶金财会》2014,(3):54-56,F0003
<正>对于铁矿山,我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原因很简单,我于1970年大学毕业后,即被分配到了鞍钢的齐大山铁矿,以后又到了鞍钢矿山的机关,在多个岗位前前后后有十多年。应该说,鞍钢的铁矿山,是我一生中参加工作、经受砺炼,得到成长和进步的第一个舞台。近两年,我担任了中国钢铁协会会长和常务副会长职务。在这一过程中,我进一步感受到了我国钢铁工业由于钢铁企业产能迅猛扩张,而国内铁矿业产能提升相对滞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也进一步认识到了加大自有铁矿山的开发力  相似文献   
196.
我国钢铁企业的环境经营策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企业对环境影响的角度,分析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同时借鉴新日铁公司的环境经营战略,浅析我国钢铁企业的环境经营之路。  相似文献   
197.
*ST鞍钢业绩的"翻转",除了通过与集团的资产置换以及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外,巨额递延所得税资产也是利润增速的一大法宝。根据2 0 1 3年发布的上市公司半年财报,六成钢企中报预亏预减,而*ST鞍钢逆袭狂赚了7亿元。根据深交所相关规定,如果ST鞍钢2013年仍为亏损,公司将被暂停上市,因而如何避免连续三年亏损已是公司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8.
秦鸣 《商界》2006,(8):126-131
从1994年底濒临倒闭,到2005年全球钢铁企业综合实力排名第八,鞍钢上演了奇迹。一种对大公司生存的深刻理解,一种二次左右了鞍钢及其鞍钢团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9.
徐辛星 《市场周刊》2005,(49):30-30
近期,上海中板和热卷市价都出现不同幅度的下跌,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200.
走自主创新的路子使鞍钢既摆脱了生存的困境,实现了发展,也为进一步在国际领域发挥影响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的体会是: 第一,自主创新不应该是企业的权宜之计。尽管当初我们启动基础创新的时候是被逼无奈的,是当时生存条件逼出来的,但是如果仅仅走上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是一个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