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21.
针对陕西关中地区生态环境受规划驱动特征,运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模型框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过去关中地区生态安全存在的影响,来评估预测未来关中地区的生态安全可能潜在的影响,旨在为规划与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DPSR模型评估关中地区2011年、2014年、2018年生态安全演变特征,结果发现关中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基本都在向好的方向演变,且变化的幅度都不大。而单向指标表明西安市的生态环境发展更占优势。此外,由于DPSR模型能够较好反映规划对城市生态安全时空演变所起的驱动作用,且以规划控制指标作为评价数据源,便于规划及建筑专业人员应用,故鼓励将其运用于城市新区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中。 相似文献
22.
23.
陕西关中地处内陆地区。城市经济实体是发展这一区域经济的首选实体。而在城市带动作用的发挥上.尽快形成集群经济体系是关键环节。要加快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经济带建设,发挥中心城市生产力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关中地区尽快崛起,带动陕南、陕北.以实现陕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关中经济带发展集群经济体系,须重点培育关中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加快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步伐。提升关中二阶地区生产力水平,实施政府推动战略。 相似文献
24.
任山庆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19(4):25-29
关中地区的发展关键是要提高关中的核心竞争力,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加紧培育和构建关中城市集群经济体系。关中地处内陆地区,城市经济实体是发展这一区域经济的首选实体。而在城市带动作用的发挥上,尽快形成集群经济体系是关键环节。因此要加快以西安为中心的城市群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生产力的辐射带动作用。关中地区发展集群经济,必须实施政府推动战略,重点培育关中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加快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步伐,提升关中二阶地区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25.
关中城市群的功能联系与结构优化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文章分析了三级水平上的城市影响域,指出产业差异是形成城市间联系的基本动力,并通过交通和通讯网络得以实现,历史基础和城市等级规模在本区域城市联系的形成中具有特殊作用。进一步论述了差异巨大、结构畸形为特征的城市群等规模特点,分析了职能结构细化特征,阐明了城市群空间网络框架、集聚分布型式和三级多核圈层分布规律。最后提出城市君结构优化的措施: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城市群体规模,进一步强化核心城市西安的中心作 相似文献
26.
陕西咸阳和户县人工林地土壤含水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咸阳庞西村苹果林地及户县秦镇梧桐林地和杨树林地土壤含水量测定,研究了0~6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和土壤干层的恢复。结果表明,丰水年咸阳地区人工林地土壤含水量与正常年份土壤含水量有明显不同,12龄苹果林地2~4m深度范围内土层含水量平均为11.77%,14龄苹果林地平均为15.27%;户县秦镇丰水年12龄杨树林地2~4m深度平均含水量为18.53%,14龄梧桐林地2~4m深度平均含水量为17.24%,干层完全消失。这表明在降水量增加的条件下,黄土高原南部土壤干层中的水分完全可以恢复。户县与咸阳地区丰水年之后经过约两年半的时间,人工林土层水分恢复深度可超过6m。不同树种含水量差异较大,苹果林地干层带水分恢复比梧桐、杨树林明显低。 相似文献
27.
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关中城市群联合打造西三角经济区,在国家层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具有现实可行性。西三角经济区处于经济区发展的第三阶段初期,其进一步成型还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和人为推动。西三角经济区应发展成为国家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重要的协调型增长极、“中国的工厂”、国家南向对外开放重要基地以及生态安全屏障和国防安全战略基地。西三角经济区可划分为七大功能区,最终形成“三核、四轴、六带”的区域空间发展框架。目前,西三角经济区建设的重点是构建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建立产业分区与协作的新格局和完善城镇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8.
方玉润 《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1(4):112-114
新农村建设是关乎中国未来命运的大事。陕西关中地区实施新农村建设,其核心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弊端,增加农民收入,逐步转移消化农村人口,建设绿色、整洁、和谐、生态家园。 相似文献
29.
[目的]通过分析2007—2015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人口数量时空变化趋势、分布特征和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可为经济区人口政策、产业布局、城市规划等方面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章采用城市首位度、人口不均衡指数和GIS手段对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2007—2015年,经济区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幅逐年降低,但人口总数仍保持稳定增长; 西安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集聚效应不断增强。(2)经济区人口不均衡指数连年上升,人口分布呈现不均衡化发展,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较高的人口不均衡指数表明其人口分布不均较为显著。(3)经济区人口密度低值区集中分布在秦岭北麓、渭北旱塬沟壑区和秦岭南麓; 人口密度高值区与人口分布热点区都集中分布在以西安、咸阳为中心的大城市; 人口密度分布等级除西安变化明显外,其余各市均保持稳定,但各等级人口密度值均发生变化,如西安市单位面积内人口数量逐年增加。(4)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文化因素是影响经济区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结论]经济区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考虑区域内人口流动情况,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因素,还要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不断促进区域人口分布的均衡化。 相似文献
30.
秦文化是秦人先民在立国、强国、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中形成的以物质文明为主要标志的区域性文化,具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开放性、创新性等特征。秦文化中"开地千里"的农耕文化,圜道一统的思想文化,雄伟壮阔的建筑文化,融合中外的佛教文化,保健养生的医学文化,太虚气本的哲学文化以及崇尚修身观念、精神文明等精粹,已演绎为当代秦人务实开放、变革进取、包容互补、协调和谐等文化因子,在陕西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