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苏源泉 《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93-98
装备制造业历来就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加快核心技术研发、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开发了一大批优势产品和关键技术,基本形成了以工程机械、电力设备、飞机制造和重型汽车等行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体系,使关中成为我国四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如今,关中要在陕西的经济活动中率先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当之无愧的核心产业。因此,从战略发展的角度研究关中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劣势及其机遇与挑战,明确其战略发展思路,对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2.
以关中城镇群的城镇化发展为背景,以关中城镇群各个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为研究对象,首先界定物流通道的概念,其次对关中城镇群各城市中心度指数、城市间可达性等级、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以及经济隶属度进行计算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现存的物流通道提出合理化建设意见,这对物流区域合理化建设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3.
20世纪50年代初,陕西关中地区41县(市)的农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了土地改革。本文通过对土改前后关中农村各阶层土地占有状况和权力组成结构的分析,论证了在关中这个自耕农占绝对优势的小农社会中,土改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土改”的特征,虽然土改后地权变动对多数农民来说意义不大,但是土改彻底打破了农村传统的权力的文化网络,按照中共意识形态重建了乡村社会结构,重构了乡村权力的文化网络。 相似文献
34.
本文以管仲的经济思想为基础,通过对比管仲与凯恩斯在宏观管理和市场经济中类似的经济理论,从而找寻先哲留下的智慧。 相似文献
35.
吴博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6):70-77
[目的]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对陕西省农村居住环境进行优化研究,对集约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实现关中地区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新型城镇化的陕西省关中地区农村居住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其优化策略进行分析。[结果]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住环境总体得分为81.39,处于中等偏下水平,5个系统的得分顺序依次为基础设施>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居住条件。[结论]农村绿化水平、投资和创业环境、集体供暖率、医疗设施满意度以及社会福利与保障是影响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住环境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及特色小镇建设,重点改善资源利用不合理、建筑设计美感缺乏,景观协调度不足,人文气息缺失等制约农村居住环境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率全面提升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住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36.
关中地区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杨尚英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2):66-67
通过对关中农业旅游开发的意义、开发条件和现状的分析,提出关中开发农业旅游的基本原则和布局构想。 相似文献
37.
关于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问题的研究——以陕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研究中较为成熟的分形理论和方法,对陕西省关中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模型拟合认为其人口、经济分布的分维值均小于1,表明关中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分散,尚处在发展的初、中期阶段.为了加快关中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应该强化西安市的作用,重点发展宝鸡、咸阳两市,扩大渭南、铜川两市的规模. 相似文献
38.
39.
王乐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5):171-175
文章在对关中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产业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关中地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主要包括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拉动了关中地区的城市内需,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优化了关中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及提升了关中地区农业信息化水平等;消极影响主要包括农村耕地面积减少、农村资源出现流失、环境恶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等。针对城镇化对农业产业的影响提出了以下策略:坚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实现互惠共赢;对新型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协调发展的相关制度进行改革或创新相关制度;在农村建设住宅小区,实行集聚化居住,减少宅基地的占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镇化,以城镇化拉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0.
本文通过对土地改革前后高陵县通远乡的土地状况的个案分析,论证了正是因为关中地区人地关系的宽松,租佃关系不普遍,地主和富农拥有的土地不多,结果在土地改革期间,关中地区可供分配的土地比较少,当地政府无法同时做到既完全贯彻中央精神,又充分考虑到地方实际情况,最终在实际执行中,导致了中央政令与地方具体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的背离;而就产中地区的土地改革本身而言,其效果是不经济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