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6篇
经济学   8篇
综合类   37篇
贸易经济   5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我国宋代义理易学先驱、著名的教育家胡瑗,禀承孔子"正身"思想,强调为官之正。他认为,为官之道必正其心。当官就要有天下为公之心,有发而为善之心,有至公至平之心。同时认为,为官之道必正其欲。为官就要正己,正己必节其欲,必新其德,必控其情。他还认为,为官之道必正其近,而正近必先正家,必须择友,必须防近。特别是要防止身边的随从钻自己的空子,影响自己的清正之名,坏了国家的大事。  相似文献   
12.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为了强化留学生产出“使”字兼语句的意识与能力,文章着重分析了影响或干扰留学生产出“使”字兼语句的诸种因素,并进而有针对性地制订出了若干有助于留学生产出“使”字兼语句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3.
效率与公平是经济思想史上的难题之一,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对此进行过深刻的思考和探索:毛泽东重视公平,不放松效率;邓小平重视效率并以此来推动公平;江泽民明确提出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胡锦涛总书记倡导通过构建和谐社会来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在效率与公平问题上,他们都契合了当时民众对公平和效率的基本诉求,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4.
现存苏轼词中,涉及“月”意象的词作凡88首,其中“月”意象出现的频率更是高达121次以上。这些“月”既是词人托意寄怀、惜别思乡的得力助手,又是词人抒发人生哲悟的绝佳帮手,还是我们寻觅词人仕途踪迹的优良向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南北方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人口南北空间分异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以1982—2020年5期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采用泰尔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中国东南半壁南北方地区人口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南密北疏"的人口分布格局基本稳定,南方地区一直保持着人口规模和密度优势。(2)研究区人口分布的总体差异不断拉大,南北方地区内部差异的贡献占主导地位,其中南方地区内部差异比北方地区小,但上升幅度较大。(3)研究区人口具有向南迁移扩散的趋势,且人口密度变化的区域差异持续扩大,少部分区域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密度优势显著。(4)人口空间分异是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创新能力和吸纳就业能力等是人口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6.
史湘是中国同泽书画院书法研究员,擅长行、草。欣赏其书法作品,感觉其字里行间气象万千,富含书者思想感情及艺术表现力,体现出对艺术创作本源的把握,以及对文化道义上的通会,这便是他所践行的——字要蓄含风骨,书责取法乎上的笔补造化之道。  相似文献   
17.
陈夏瑾 《价值工程》2010,29(33):255-255
表存在的"是"字句和"有"字句是两种重要的句式,也是留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是"字句和"有"字句的辨析及其教学等方面作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先后多次被贬,然而贬谪经历却成就了他在文坛的丰功伟业.黄州之贬是苏轼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他第一个文学创作高峰期.谪居黄州时期,他的词作不仅数量多,艺术水平高,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意蕴.这些词作一方面反映了苏轼遭遇贬谪之后内心的苦闷,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在痛定思痛之后依然不改初衷,执著于现实,并实现了自我人格的超越.正是因为有了黄州这段经历,苏轼的思想境界、艺术境界才实现了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曾读屈原的《天问》,而且可能还解说过,应该说司马迁与屈原对三代史的认识大体相同。但是通过研读《天问》和《史记》中所述夏、商、周三代史,发现二者虽然在创作意图上基本相似,但是在材料来源、对天命观的认识等方面却大多相异,甚至相左。  相似文献   
20.
宋代《书》学疑古之风是对汉、唐《书》学注疏之习的一种新变。苏轼《书传》的出现,开创了《尚书》研究的新领域。苏轼疑注,进而疑经,体现并推动宋代《书》学的疑古风气。苏轼的观点以“取其说”、“驳其说”、“备一说”三种方式在宋代《书》学中发生作用。作为文学家的苏轼解经时,往往不屑考证,甚至以臆说经,因此他解经时能够发挥衍义,大发议论,从而使《书传》解经时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形成了他独特的解经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