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1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5篇
财政金融   1188篇
工业经济   18篇
计划管理   312篇
经济学   434篇
综合类   294篇
运输经济   15篇
旅游经济   18篇
贸易经济   171篇
农业经济   51篇
经济概况   391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302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We study the transmission of negative interest rates to bank lending around an unexpected policy rate cut into deep negative territory by the Swiss National Bank (−0.75%). We exploit a rich data set on transaction-level corporate loans matched with bank balance sheet data. We find that banks more affected by negative interest rates offer looser lending terms and lend more than other banks. This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isk-taking channel, where a lower policy rate spurs bank risk-taking to maintain profits. The result implies that, even in such deep negative territory, the reversal rate has not yet been hit.  相似文献   
32.
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本文是来自于中国近年来实行民营化改制实践的一个理论结晶。该研究在中国特定的渐进改革基础上 ,讨论了民营化发生的原因和阻力 ,以及国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在改制过程中的利益权衡行为 ,并根据它们的相互关系和目标行为建立了民营化的均衡模型。模型的核心是企业家的最优目标函数 ,这是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成功改制的关键。模型的约束条件反映了利益相关者的基本利益保障 ,不会由于改制而受到损害。因此 ,均衡条件的满足表明了最优化改制的实现。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发现 ,能够满足民营化最优均衡的退出条件 ,就是国有企业退出的最佳时机选择。企业净资本价值、企业家对股权的收购值与职工补偿值之间的合理比例的区间 ,是形成民营化均衡模型的最优解的取值范围。模型的政策含义在于纠偏作用 ,尤其是政府实际的退出时机与改制均衡的最佳退出时机的不一致 ,对于职工利益的损害或缺乏企业家最优目标行为的改制 ,都是脱离了最优轨道的结果 ,需要进行纠正  相似文献   
33.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法律风险与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对促进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效益、降低银行风险,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时面临诸多法律风险,如立法上的缺陷、法律的滞后性等。因而,应积极制定有关法律、法规,适度监管,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34.
本文结合中国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背景,从商业银行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激励的独特视角入手,分别讨论了银行高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激励与他们参与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有关问题.研究发现,在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改善过程中,更需要增加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效激励,并通过积极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和加强职工代表在银行监事会中影响力的办法,进一步激励银行员工进行能够提高银行经营绩效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35.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现行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局限性的基础上,对如何完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6.
对英国、美国及我国香港和台湾银行定义以及银行法适用范围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法》约定义并建议在坚持形式认定主义的同时,修正该法第87条,对一些关键性的概念如存款、贷款加以明确界定。  相似文献   
37.
本文分析了我国央行三次加息的动态、背景厦其政策意图,并进一步指出,央行的这三次加息都是具有方向性的举措,目标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与此同时,三次加息也标志着我国央行释放紧缩信号,开始步入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周期。  相似文献   
38.
本文从中央银行会计事后监督的产生与演变入手,分析了央行会计事后监督的职能与定位,提出了央 行会计事后监督的特殊性及其对会计事后监督理论的发展,并阐述了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之间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39.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应与我国初等发达时期非均衡协同发展战略相适应。建立和发展多层次发展极是我国初等发达时期非均衡协同发展的战略重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使命应为该战略重点提供金融支撑。符合条件的地方发展极都应有城市商业银行,只有处于特定层次和发展阶段发展极的城市商业银行才可能跨区经营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  相似文献   
40.
Summary. It is commonly argued that poorly designed banking system safety nets are largely to blame for the frequency and severity of modern banking crises. For example, underpriced deposit insurance and/or low reserve requirements are often viewed as factors that encourage risk-taking by banks.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effects of three policy variables: deposit insurance premia, reserve requirements and the way in which the costs of bank bailouts are financed. We show that when deposit insurance premia are low, the monetization of bank bailout costs may not be more inflationary than financing these costs out of general revenue. This is because, while monetizing the costs increases the inflation tax rate, higher levels of general taxation reduce savings, deposits, bank reserves, and the inflation tax base. Increasing the inflation tax rate obviously raises inflation, but so does an erosion of the inflation tax base. We also find that low deposit insurance premia or low reserve requirements may not be associated with a high rate of bank failure.Received: 2 January 2002, Revised: 1 March 2003JEL Classification Numbers: D5, E5, G1.B. D. Smith: Sadly, our co-author, colleague and dear friend, Bruce D. Smith, died on July 9, 20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