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64篇
  免费   616篇
  国内免费   31篇
财政金融   1393篇
工业经济   365篇
计划管理   1528篇
经济学   1772篇
综合类   1078篇
运输经济   78篇
旅游经济   43篇
贸易经济   887篇
农业经济   769篇
经济概况   998篇
  2025年   64篇
  2024年   164篇
  2023年   225篇
  2022年   212篇
  2021年   297篇
  2020年   382篇
  2019年   301篇
  2018年   264篇
  2017年   352篇
  2016年   311篇
  2015年   325篇
  2014年   548篇
  2013年   732篇
  2012年   595篇
  2011年   631篇
  2010年   467篇
  2009年   425篇
  2008年   482篇
  2007年   427篇
  2006年   421篇
  2005年   318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183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我国证券市场效率不高的原因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几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很快,但大起大落,表现为不稳定、不规范、不健康、不完善,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与效率低下的问题非常突出。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效率不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2.
基于DEA方法的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我国各省市2008~2015年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研究对象,探究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规律与特点,并基于此提出促进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法。通过文献搜集我国各省市2008~2015年与农业水资源利用相关的数据,构建DEA模型,对我国近年来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结果]2008~2015年,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在0.80上下浮动。各省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甘肃和上海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涨幅最大,年增长率分别为4.39%和2.74%;山西、江西以及陕西省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趋于下降;浙江、湖南以及陕西和新疆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先上升后下降的特点,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此外,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分化明显。东部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一般高于0.80,中部地区位于0.60~0.80,西部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一般低于0.60。[结论]2008~2015年,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表现出一定的时间差异性和空间差异性。时间差异性: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不同省份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随时间变动趋势各异。空间差异性:东部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中东部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甚至达到了最优,中部地区其次,西部省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低。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受当地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水资源总量和人口压力等因素影响严重,今后应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措施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63.
强化企业管理,提高整体效能,这是一个值得企业研究的课题。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千方百面,员工个体差异多彩纷呈。文章初步探讨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4.
本文在提出并论证独特技术型和小规模技术型两种原发型企业集群的基础上,从原发型企业集群与FDI之间技术水平是否对接、产业是否同构、FDI来源地决定的FDI属性等方面,对浙江企业集群与外资的关联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利用可得到的投入-产出数据,从产业感应度和产业影响力两方面,实证分析了浙江原发型企业集群与FDI的关联效率,发现浙江原发型企业集群的内源性竞争力影响了FDI的流入。  相似文献   
65.
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1999—2017年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效率,分别计算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和高级化指数,利用耦合协调模型考察了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协调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碳排放效率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处在中度失调和中度协调之间,碳排放效率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耦合协调度处在中度失调和中度协调之间,但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人力资本、财政支出对中部六省碳排放效率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协调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环境规制、能源结构产生了抑制的作用。人力资本对碳排放效率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耦合协调度有正向作用,而外商投资、人均资本、制度质量和能源结构产生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6.
彭欢 《改革与战略》2011,27(8):64-67
文章将我国银行体系改革纳入中国特色的渐进改革路径,分析了我国银行体系改革的独特性。文章认为,我国银行体系改革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政府相机决策的结果;二是渐进改革成本的主要转移者;三是银行结构地区差距和存贷款差异明显;四是利率市场化严重不足;五是利息收入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六是银行同质性行为严重;七是表外业务的竞争并不充分。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究黄河流域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方法 文章运用非期望Super-SBM模型和区位熵指数对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和农业产业集聚度分别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Tobit模型探究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并进行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 (1)2005—2019年黄河流域农业产业集聚水平整体较高,但农业生态效率水平整体处于中低水平,未达到有效水平,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2)研究期黄河流域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生态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拐点为1.432,目前以促进作用为主;(3)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黄河流域中上游二者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下游地区二者之间非线性关系不明显。结论 应优化配置农业集聚要素,提升农业产业集聚质量;加强产业间区域化合作与交流,推动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合理配置财政支农资金,加大绿色农业科技投入。  相似文献   
68.
共生危机理论是传统金融危机理论演进的结果。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的共生机制有着一个清晰的理论架构:它源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一体化以及金融自由化、不当的汇率制度和政策、银行体系中的货币错配等体制因素为两危机共生提供了环境,在信息不对称、公众预期、道德风险等因素的作用下,通过资产负债表效应、流动性、资本流动以及政府政策等渠道相互传导,彼此强化。  相似文献   
69.
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内外对影子银行概念、规模等的介绍,提出“中国式”影子银行的概念、内容、规模,并重点总结对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稳定底线的影响;介绍国外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得出国外发达国家的监管措施对我国的启示,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0.
    
This article explores whether adding the go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to the more traditional goals of output and price stability could improve optimality of monetary policy. A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that endogenously incorporates financial frictions is used to derive optimality conditions across rule-based and discretionary monetary policy environm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t is optimal for the Central Bank to keep output below the potential level in the short term so as to dampen the inflationary effects arising from supply and financial shocks. When the economy is exposed to a financial shock, both leverage and credit spread rise significantly, thereby tipping the economy into a financial crisis and raising the probability of macroeconomic ris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