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1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83篇
财政金融   1165篇
工业经济   71篇
计划管理   545篇
经济学   688篇
综合类   1136篇
运输经济   7篇
旅游经济   7篇
贸易经济   593篇
农业经济   103篇
经济概况   508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314篇
  2013年   408篇
  2012年   300篇
  2011年   433篇
  2010年   334篇
  2009年   332篇
  2008年   339篇
  2007年   313篇
  2006年   349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81.
We present a model of risky debt in which collateral value is correlated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default. The model is then used to study the expected loss given default, primarily as a function of collateral. The results obtained could prove useful for estimating losses given default in many popular models of credit risk which assume them constant. We also examine the problem of determining sufficient collateral to secure a loan to a desired extent. In addition to bank practitioners, regulators might find our analysis useful in reviewing banks’ lending standards relative to current collateral values. In particular, the current proposals for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involve options for the use of banks’ own loss given default estimates which might benefit from the analysis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82.
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及"阀值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1992年1季度至2005年2季度数据,运用LM检验和t检验,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以及“阀值效应”,得出我国货币政策的“阀值”在-0.08-0.05之间。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和“阀值”的存在是由于微观信贷市场上的信贷配给导致的。“阀值”和“阀值效应”的存在反映了信贷配给的强弱程度,“阀值”可以用作度量信贷配给程度的指标,它间接地反映了信贷市场的完善程度。  相似文献   
83.
任建军  杨林 《金融论坛》2006,11(11):16-22
信贷退出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风险—收益对称原则,二是成本—收益均衡原则。退出成本最低、收益最大、能够较好地掌控风险的时期是信贷退出的最佳时机。判断何时为最佳退出时机必须准确把握行业经济周期、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企业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以及企业信用等级和财务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商业银行应该根据信贷进入的行业、区域、企业以及信贷产品制定相应的退出策略。信贷退出路径包括直接退出和间接退出,商业银行应首先考虑间接退出。商业银行信贷退出机制的构建主要包括转换观念,建立行业信贷分析预警退出机制、区域信贷退出机制、客户退出机制、信贷退出激励约束机制等内容。  相似文献   
84.
支持新农村建设需要增强农村信用社服务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现行农村金融体系需要积极地进行变革和创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办好农村信用社是形成完善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5.
我国现有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具备专业办理汽车消费信贷的要求。为此,我国金融机构序列中应增加一类新的机构———汽车金融公司,专门办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这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必定是一个极大的促进。为此,需要我们在发展汽车金融服务市场方面作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86.
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历史性地突破一万亿美元大关,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但是,反倾销和反补贴等对外贸易壁垒之后,又一问题凸现出来。据权威推算,迄今我国至少有1000亿美元的海外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并且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增加。对此,理论界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为解决这一问题出计献策,但一直没有一个整体的框架成型。为了系统而又清晰地解决我国海外应收账款“黑洞”,优化信用管理模式,笔者提出了一种模型。  相似文献   
87.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江苏“十一五”期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而高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是确保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本条件。本文分析了银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和互动关系,考察了国内外银行调整产业结构的成功经验,围绕江苏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远景目标,提出了工商银行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促进金融产品组合创新、优化行业资金结构、开辟新的信贷市场领域、实现客户结构战略转型等支持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路径;并剖析了银行在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内外部制约因素,进一步提出了工商银行按照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深化改革的内部措施和构建金融生态环境的外部建议。  相似文献   
88.
不良资产问题是困扰全球银行业的一个难题。事实上,不良资产问题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时常要遇到的问题,许多国家为化解银行不良资产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当前,我国的银行业同样面临着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处置艰难的障碍。由于不良资产问题事关金融体系的稳定,事关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极大地制约了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和积极性,因此,面对不良资产形成与处置中的困难与问题,从研究不良资产在制度、法律、社会信用及银行自身的组织及管理机制出发,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途径和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9.
This paper examines trade credit policies of small firms operating in a bank‐dominated environment (Finland). We find that creditworthiness and access to capital markets are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trade credit extended by sellers. The level of purchase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level of accounts payable. Larger and older firms and firms with strong internal financing are less likely to use trade credit, whereas firms with a high ratio of current assets to total assets, and firms subject to loan restructurings use it more. Negative loan decisions by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increase and a close bank‐borrower relationship decreases the probability that a firm does not take advantage of trade credit discounts.  相似文献   
90.
We examine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new issue maturity of corporate bonds. As credit rating decreases, new bond issues have longer maturities, but substantial variation in maturity within each rating class remains. We seek to explain the variation of new issue maturity within credit classes. We find that asset maturity, security covenants, and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influence the new issue maturity of bonds within rating catego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