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4篇
财政金融   17篇
工业经济   25篇
计划管理   129篇
经济学   77篇
综合类   106篇
运输经济   8篇
旅游经济   27篇
贸易经济   82篇
农业经济   25篇
经济概况   5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41.
根据区域经济学原理和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对甘肃河西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特点、问题以及区域特色、开发布局和对策措施,进行了专题研究,以期增强开发实践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42.
目的 探究湖南省乡村旅游类型和空间分布格局,为该省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和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筛选湖南省的276个乡村旅游点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乡村旅游点进行类型界定和划分,然后分别采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方法,从全省、地级市、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地综合分析。结果 (1)湖南省乡村旅游类型可以划分为4个类型,包括自然景观类、休闲度假类、特色农业类、民俗文化类。其中休闲度假类比例最大(31.52%),其次是民俗文化类(30.80%),自然风景类(19.57%),特色农业类(14.86%)。(2)湖南省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整体呈集聚状态,形成以“长沙—湘潭”为核心的“常德—长沙—湘潭—衡阳”主体集聚片区,重点分布在为以洞庭湖流域和湘江流域以及以长沙和株洲为中心的交通枢纽周围。5A景点、水系分布、道路交通、中心城市、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均对其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3)湖南省4种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点也均表现为明显的集聚分布,但是集聚态势各不相同,以特色农业类集聚程度最高,民俗文化类和休闲度假类次之,自然景观类集聚程度相对最低。各类型在地级市的分布相对均匀,每个区域仍有各自的特色旅游类型。结论 湖南省乡村旅游点分布整体呈集聚态势,且乡村旅游类型具有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首先要明确自身特色,做到精准定位。其次各类型协同发展,目前湖南省休闲度假类乡村旅游发展较快,需要严把质量关;民俗文化类资源丰富,可以深入挖掘,尤其是湘西、张家界和怀化3市区等。此外积极推动高级旅游景区建设,完善湘西南地区的交通体系等,进一步推进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43.
通过分析政府投资项目现状,总结代建制深圳、上海模式改革情况和管理经验,从经济学基本理论出发,提出了加快推进代建制管理模式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44.
自主创新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贵生 《技术经济》2010,29(9):6-10
"自主创新"已成为当今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但人们对其的理解并不相同,这给学术研究和实际管理工作带来不便,因此对"自主创新"进行辨析仍然是必要的。首先,本文从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民族精神三个方面来诠释自主创新概念;其次,从自主创新定义的功能出发,对什么是自主创新做出界定。基于以上认识,给出了自主创新的定义和按创新程度划分的延伸定义。  相似文献   
545.
A destination image is ‘the expression of all objective knowledge, impressions, prejudice, imaginations, and emotional thoughts an individual or group might have of a particular place’ (Lawson and Baud Bovy, 1977 ). Destination images influence a tourist's travel decision-making, cognition and behaviour at a destination as well as satisfaction levels and recollection of the experience. This paper looks at the concept of 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s and how destination image research has been approached from different academic disciplines and by practitioners such as tourism marketers. In particular, different technique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a tourist's destination images are reviewed and the dominance of structured, word-based approaches is highlighted. This paper adds to previous work that has listed the main attributes used in image studies by including recent studies, many of which are Australian. In the paper it is argued that to provide valid image research, a preliminary phas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s important in order to distil the constructs relevant to the population being studied. Construct elicit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free-elicitation, interactive interviews and focus group interviews, are discussed along with new techniques that include the visual aspect of image, such as photo-elicitation.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546.
公司司法解散诉讼有关问题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实际案例可以看出,《公司法司法解释二》虽对《公司法》作了较好补充,但在公司司法解散诉讼中还需准确把握好如下问题:需要对“经营管理严重困难”和“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进行准确的司法界定;准确理解“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内涵;解决好与诉讼有关的程序问题和司法解散后的清算问题。  相似文献   
547.
Over recent decades hospitality research has made considerable advancements and contributions to knowledge creation. However, a review of associated literature reveals that there exists a significant degree of debate concerning the definitional, philosophical and conceptual dimensions of hospitality. This paper aims to capture current thinking and key challenges confronting the research community. Conclusions are drawn calling for: definitional precision of hospitality; a clearly articulated research philosophy locating hospitality as a specialist field of study within the social science landscape; an enhanced degree of research philosophy awareness by researchers; and the benefits of formulating and agreeing an internally valid conceptual framework.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