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6篇
  免费   226篇
  国内免费   11篇
财政金融   885篇
工业经济   111篇
计划管理   865篇
经济学   975篇
综合类   1006篇
运输经济   34篇
旅游经济   129篇
贸易经济   568篇
农业经济   240篇
经济概况   600篇
  2025年   21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83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351篇
  2013年   485篇
  2012年   405篇
  2011年   465篇
  2010年   330篇
  2009年   285篇
  2008年   340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302篇
  2005年   216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Sarah Senesky   《Labour economics》2005,12(6):749-772
The neoclassical life-cycle labor supply model assumes that hours of work are determined by labor supply choices alone and does not include a role for employers or job distinctions. An alternative model in which employers have an interest in employee hours and changing jobs is costly may reconcile weak and conflicting evidence regarding the neoclassical model. An important implication of such an alternative is that individuals may face hours constraints on a job and thus can choose hours freely only between jobs. This paper tests several implications of the neoclassical model against this alternative model of hours determination. Using a unique panel of individuals and jobs constructed using data on women from the 1988–1992 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 I compare hours variances and labor supply elasticities measured within and between jobs. Results provide some evidence against the neoclassical model and suggest that ignoring the role of employers in determining hours of work can lead to downward bias in estimates of labor supply elasticities.  相似文献   
982.
通过对凯恩斯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二元货币市场结构的扩展,重构我国的IS—LM模型,得出IS、LM曲线斜率均为负的假定;利用1990—2008年统计数据,对我国IS—LM曲线进行计量检验,结果支持我国LM曲线斜率为负的假定。我国LM曲线向左上方倾斜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主要采取调节存款准备金率或者直接调节利率的方式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而非通过债券市场调节货币供应;二是金融市场结构不是简单的货币、债券二元市场结构,还包括股市、楼市等;三是利率低市场化。研究表明,我国的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能增进产出水平。应加快债券市场发展,完善央行调控货币供应的工具体系,维护币值稳定,抑制楼市及股市投机现象,并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国有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983.
胡钧 《改革与战略》2010,26(11):32-35
经济结构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既是优化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又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按客观经济规律要求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包括国家和企业支配的部分与直接分配给个人的部分的关系及居民之间收入差距问题两个方面。文章认为,抽象的社会公平正义原则不能提供解决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和调整的理论根据,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判定分配关系的改革和调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的具体差距应多大,除了依据劳动贡献这一规律性原则外,还要依据现实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结果进行具体研究及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984.
各国的国家审计在公共预算中的作用呈现不同特色.沿着预算机会主义、预算治理构造到预算审计这个逻辑路径,建立一个关于国家审计在公共预算中作用的理论架构,并以美国和中国作为案例来验证这个理论构架,具有重要意义.各个国家针对预算机会主义会有一个由预算文化、预算制衡和预算问责组成的预算治理构造,预算审计属于预算问责,预算审计如何嵌入预算治理构造的决定因素是剩余预算机会主义,剩余机会主义决定预算审计体制、预算审计重点和预算审计模式.  相似文献   
985.
国家创新系统中政府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创新由市场需求推动,政府干预只起辅助作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政府可以作为促进者、需求者在创新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梳理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脉络,分析政府在系统失灵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美国、日本、德国创新系统的框架和近期进展,发现科技完备的国家创新系统要求政府在创新战略构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构建产学研合作网络等方面发挥能动和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86.
高展军 《企业经济》2014,(4):128-131
针对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和国防科技工业现状,指出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军民科技资源的创新协同优势未能有效发挥。在探讨西安市发展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现有主要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调研,分析了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在扶持政策体系、制度建设、产业园区增长能力、民口企业"民进军"以及产业链配套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制度完善、发展规划、破解资金瓶颈、完善军民融合的机构设置等方面,提出了西安市发展"军民融合"装备制造业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87.
市场失灵和行政性因素都会导致要素市场扭曲,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弥补市场失灵改善要素市场扭曲,但要素在高行政级别城市的过度集聚会破坏数字经济改善要素市场扭曲的机制。采用2011—2019年274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在高行政级别城市中,数字经济发展对要素市场扭曲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影响主要源自对劳动要素市场扭曲的加剧,且劳动力集聚程度越高加剧效应越强;在低行政级别城市中,数字经济发展对要素市场扭曲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该影响主要源自对资本要素市场扭曲的改善。对于流动性较强和数字经济渗透度较高的资本要素,数字经济的市场扭曲改善效应较大(在低行政级别城市中),而要素过度集聚对数字经济改善市场扭曲机制的破坏较弱(在高行政级别城市中)。因此,应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要素流动壁垒,以完善城市行政级别体系促进要素(尤其是劳动力)从高级别城市向低级别城市的自由流动,以推进劳动数字化智能化增强数字经济对劳动要素的渗透度,进而有效改善要素市场扭曲,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988.
利率平价理论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率平价理论是阐述国内外利率水平差异对一国货币汇率起决定作用的基本学说。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研究,但对于利率平价理论在不同国家成立与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对国外不同发展阶段的利率平价理论进行梳理,并把国内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归纳为利率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利率-汇率联动性、模型修正等,可以发现,引入资产价格因素对利率平价理论进行拓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可以为货币政策制定者提供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政策指导。  相似文献   
989.
本文在界定我国区域经济安全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依经济区域分解法,对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重点区域进行了一次全面动态的监测评估,定量研究发现:(1)2005-2009年,我国经济安全处于中度到低度不安全状态,其中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外来风险的85%集中在东部沿海七大省(市),经济风险省域高度集中,不利于分解我国的经济不安全状态,但近5年有缓慢下降态势。(2)我国经济安全防范能力的42%来自于东部沿海七大省(市),呈现低度集中结构,但近3年有缓慢上升态势。(3)2005-2009年,七大省(市)对全国经济安全的总体影响度为68%,经济风险呈现中度集中,但近5年有逐渐下降态势。(4)广东省对全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度最高(19%),江苏省第二(13%),上海市第三(11%),浙江省第四(8%),山东省第五(7%),北京市(5%)与辽宁省(5%)并列第六位。  相似文献   
9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