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7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32篇
财政金融   59篇
工业经济   82篇
计划管理   256篇
经济学   277篇
综合类   271篇
运输经济   6篇
旅游经济   8篇
贸易经济   156篇
农业经济   165篇
经济概况   25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01.
[目的]揭示耕地后备资源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是进行耕地后备资源合理保护、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对于耕地后备资源变化及驱动因素的研究较为匮乏。[方法]文章以山东省为例,基于2003年和2015年两期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在分析耕地后备资源时空变化的基础上,采用空间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2003~2015年期间,山东省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减少了30.81万hm~2,其中可开垦土地减少24.97万hm~2,可复垦土地减少5.84万hm~2。[结论]总人口、文盲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建设用地扩张速度、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等是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变化的显著性驱动因素,并且总人口和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作用最大,受教育程度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次之,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对耕地后备资源变化的影响最小。"宏观统筹协调,异地代补"是解决"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供需不匹配",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高效合理的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必经之路。但异地代补的数量比例和质量应严格控制,并注重对补充耕地地区的经济补偿和政策倾斜,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2.
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适应——农户秸秆还田驱动力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秸秆还田好处良多,但秸秆焚烧却屡禁不止。文章主要研究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长效性问题,考察农户的秸秆还田行为是主动适应还是被动选择。[方法]该文利用山东、湖北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一行为的长效性。[结果](1)目前农户的秸秆还田行为还处于被动适应状态,农户对政府高压更为敏感;(2)提高农户对秸秆还田好处的认知将极大促进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3)政府高压和秸秆还田认知能显著提高男性农户的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4)提高女性农户对秸秆还田优点的认知能显著提高其对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纳行为。[结论]政府在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过程中,应"疏堵结合",通过强化技术支撑,实现秸秆还田技术配套措施的纵向一体化和秸秆还田方式的横向整合。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和注重群体导向等方式,实现农户认知水平和政策精度的提高,更好实现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103.
[目的]通过分析城镇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用来表现河南省城镇化近10年状态,并通过驱动力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文章选取人均GDP、财政收入、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各市参加医疗保险人口、天然气用气人口、各市普通高中毕业生、废水排放量、生活垃圾处理量、固体废物处理量、道路清扫保洁面积等12个指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运用SPSS因子分析确定权重,测算2005~2015年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城镇化发展驱动力。[结果]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在时间维度上呈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为高城镇化水平集中在河南省西北部地区,有向东北部发展的趋势;低水平城镇化地区集中在河南省中南部地区且数量逐渐减少;中等水平的城镇化地区集中在河南省周边的地级市,数量逐渐增多,且有向高等城镇化水平发展的趋势;就驱动力影响力而言,市场机制高居第一,其次是政府作用、自身发展、外商投资。[结论]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并受多种驱动力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04.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加速运行,尤其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变革,中国农村需要面对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安置问题愈发严重。怎么将这些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其它生产部门,在安置劳动力保证社会平稳过渡的同时,实现农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市化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为研究我国的富余劳动力安置问题,从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改革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这一重要现实背景出发,分析目前与未来中国产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安置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在产业不断优化转移的大趋势下以农村电商的发展为突破口,从目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问题以及农村电商的发展出路进行了分析,得出农村电商将成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安置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5.
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领域大量劳动力以不同速度流向了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要素禀赋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劳动力要素禀赋质量的异质性对规模农户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基于460户调查数据,运用Q型聚类方法将劳动力质量类型分为男性经验丰富型、女性经验丰富型、男性经验欠缺型、女性经验欠缺型四种类型,并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计量检验了不同劳动力质量类型、劳动态度及劳动力市场发育等变量对家庭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男性经验丰富型与女性经验丰富型对家庭经济增长效率提升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效应值分别为0.290、0.170,而男性经验欠缺型与女性经验欠缺型对生产效率提升产生了明显的负向影响,效应值分别为-0.110、-0.153,劳动态度、劳动力市场发育变量与家庭生产效率提升呈现了较强正、负相关性,效应值分别为0.590、-6.738。  相似文献   
106.
The literature estimates for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elasticity with regard to child care prices are extensive and varying. While some estimates imply substantial gains from child care subsidies, others find insignificant effects. To determine the causes of the variance, this paper reviews and analyzes the elasticity sizes using estimates from 36 peer‐reviewed articles and working papers in the literature. We start by reviewing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spects related to participation elasticity with regard to child care costs,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sample characteristics, methodological aspects, and macro level factors. We conclude by providing a meta‐regression using control variables based on our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o explain som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stimates. As research builds on and improves the methods and assumptions in prior works, elasticity estimates have become smaller over time. This decline might also be partially explained by changes in labor market characteristics. In countries with high rates of part‐time work and very high or very low rates of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we find elasticity rates to be smaller.  相似文献   
107.
为了研究骨料形态对再生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势能原理的基面力元法,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和MATLAB软件,建立了再生混凝土真实骨料细观模型。应用FORTRAN分析软件对再生混凝土试件进行单轴拉伸试验的数值模拟,研究了真实骨料细观模型再生混凝土宏观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规律和试件的破坏形态。结果显示,真实骨料模型得到的宏观应力-应变曲线和试验曲线吻合度较高,骨料形状对试件的破坏形态影响较小。模型可真实地模拟再生混凝土在单轴拉伸作用下的损伤破坏过程,准确地反映试件的实际骨料形态。  相似文献   
108.
关于异地城市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地城市化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从我国异地城市化的形成发展入手,对异地城市化的特点、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同时研究了异地城市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也揭示了异地城市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障碍,最后指出了异地城市化的必要性,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促进我国异地城市化进一步协调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9.
为找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了解增长动力的演变规律,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从最终需求的角度解析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动态变化;同时运用DEA方法,从要素供给角度分析中国各地区劳动、资本和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合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双重角度,探讨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特征和问题。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来源由前期的消费转变为出口后,近年来又转变为投资,而资本要素一直是中国各省市增长的主要要素驱动力。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处在投资主导阶段,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伴随着效率下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0.
Cycle mode share increase is widely desired, but highway design practitioners lack the numerical tools to deliver infrastructure, instead relying on design standards and intuition, with little literature basis. As a case in point, the US Highway Capacity Manual (which is well used internationally) has developed levels of service for cycle infrastructure that are, at their core, based on an assumption of noninteraction between multiple cyclists. This paper uses a modifie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ocial Force Model to test the validity of this assumption. Necessary changes such as the consideration of accele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inimum maintainable speed are included. The resulting model produces valid outcomes in keeping with established traffic flow properties, reflecting three-phase traffic flow theory and the ability for the stochastic elements in traffic flow to cause flow breakdown. The developed simu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fundamental difference in outcome if cyclists are assumed to have a fixed speed versus one they can change given their surroundings. This difference in outcomes is found to exist within the range of literature design flow capacities for bicycle infrastructure and also yields emergent outcomes that align closely with those known behaviors of highway vehicles, which intuitively transfer to cyclists. These findings reinforce the standing need for large-scale empirical studies to determine the basic numerical and behavioral parameters for cyclists, upon which all design ultimately re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