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6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35篇
财政金融   263篇
工业经济   294篇
计划管理   1350篇
经济学   319篇
综合类   270篇
运输经济   130篇
旅游经济   212篇
贸易经济   663篇
农业经济   364篇
经济概况   25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359篇
  2013年   574篇
  2012年   347篇
  2011年   415篇
  2010年   322篇
  2009年   226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21.
Methods that are typically used to examin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isk attitudes (e.g. lotteries, dilemmas, questionnaires) require participants to explicitly declare their willingness to take risk. Therefore, they may be biased by the need for self-presentation or situation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ime pressure and cognitive constraints that lead to more spontaneous and automatic processing of risk-related informa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nstruct an indirect measure of risk attitudes that is free of these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The method based 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shows high internal reliability and satisfactory stability over time. It correlates moderately with different explicit measures of risk attitudes that are related to sensation seeking. Finally,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predictive power. Adding the implicit measure to the set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representing declarative evaluations of risk attitude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model predicting risky real-life behavior. We argue that the indirect assessment of risk attitude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may be used as an universal measure of people’s risk propensity that is free of biases related to self-presentation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相似文献   
122.
赵鹏鹏 《价值工程》2012,31(29):140-142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政府给予的各项有利政策,中小型企业特别是以生产加工为主的中小型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壮大,但也随之带来了诸多消防安全问题。据统计,近年来发生在中小型企业的火灾、爆炸事故占火灾总数的40%左右,群死群伤事故时有发生。文章就中小型企业在消防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应对方法做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3.
马文栋 《价值工程》2013,(31):78-79
大型交叉施工具有建筑结构复杂、设备集中、人员密度大、环境密闭等特点,一旦结构发生安全事故,后果严重,而风险识别和评估可以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对其中的各种危险源进行分类,并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价。文章从风险特点及类型、风险分析依据及步骤、风险评估流程,最后得出风险识别与评估结论:工程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应是一个经常性反复循环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4.
潘峰 《价值工程》2010,29(24):101-102
随着全国楼市火爆,新疆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乌鲁木齐近年来出现了建房、购房热潮,相继建起了一大批多高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也随之产生,物业公司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高层住宅小区的消防安全状况。尤其是高层底商楼和电梯公寓楼的消防管理还不成熟、不完善。  相似文献   
125.
阐述了促进HSE管理体系推进与传统安全管理有效结合的6个方面,以提高HSE体系的推进效果,提升企业的HSE绩效。  相似文献   
126.
董娟  王庆玲  魏长庆 《价值工程》2012,31(1):216-217
相对于传统的单向式教学法而言,互动式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消费群体之间的对话、讨论等多种方式,以达到思想、理论和信息的交流与启发,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详细论述了互动式教学法在《食品安全性》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7.
自省是儒家道德实践的重要方法。目前有关自省的研究侧重于道德领域,学界对自省的存在论这一层面给予的关注比较少,因而通过对自省的存在论这一层面的发掘,可以从理论上澄清自省可以更好地认识你自己,阐明自省中蕴含着二个层面的存在形态即意向性的自我意识和非意向性的自身意识。在哲学认识领域内,研究自省可以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在实践上,重建对网络的自由关系乃是整个中华民族值得反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8.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政府投资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政府投资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动力受其两类投资战略是否确定的影响:一是受生态安全投资战略是否确定的影响,二是受生态与环境经济投资的乘数效应战略是否确定的影响。本文探讨了政府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这两种投资战略和有机结合的三种方式及其相应的投资力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9.
安全监视系统(TSI)是保证汽轮机安全稳定运行的保护系统,包括对汽轮机转子的运行状况进行可靠的连续检测、对汽缸的机械工作参数连续地测量,记录机组启停和运行状态。通过各种TSI探头,汽轮机运转过程中的工况变化产生电信号输入到前置器,为记录、记忆设备提供信号。  相似文献   
130.
Although previou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people prefer to think of themselves as being authentic (or individualistic) travellers rather than stereotyped tourists, 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s investigating the external validity of such claim. This paper addresses this research gap by investigating tendencies to dissociate the self from typical tourists in terms of travel motivation. Findings suggest that people perceive their own travel motives to be different from those who they perceive as typical tourists and that these tendencies generalize across people involved in different forms of touris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sults from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provide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destination management alike. © 2014 The Auth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