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9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84篇
财政金融   202篇
工业经济   103篇
计划管理   994篇
经济学   537篇
综合类   538篇
运输经济   35篇
旅游经济   52篇
贸易经济   546篇
农业经济   194篇
经济概况   59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278篇
  2013年   346篇
  2012年   308篇
  2011年   331篇
  2010年   255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271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61篇
  2005年   200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总结中国小微建筑企业当前发展概况,系统分析中国小微建筑企业自身的优缺点,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结合其优缺点和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SWOT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未来中国小微建筑企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82.
房志豪 《科技和产业》2023,23(20):187-191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十分强劲的一部分,但目前还比较缺乏对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以金碚教授对企业竞争力的定义为基础,从地区影响力、经营运作力和成长发展力三方面构建了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了评价模型,对昌平区工业中小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将昌平区同房山、丰台、平谷、海淀、通州、密云、延庆七区进行了比较,发现昌平区工业中小企业资金管理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83.
航站楼出发厅旅客通常以小团体的形式结伴出行,其疏散行为有别于单独旅客的疏散行为。分析小团体旅客的行为特征,从期望速度和小团体内部作用力对于社会力模型改进;针对疏散过程,建立多智能体技术的疏散仿真模型,以某航站楼出发厅为例,模拟不同比率不同区域小团体旅客疏散场景。结果显示,随着小团体旅客比率的增加,整体区域的疏散时间和平均绕行距离也在增加,休息区相较商业区旅客疏散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984.
[目的]通过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之间资源流动的关系,为发挥新主体的规模优势、提高普通农户的生产效率提供依据.[方法]以湖北省宜昌市农业生产过程为研究对象,参照普罗塔和贝雷斯福德构建的多元关系网络,立足于生产关系角度,建构两主体之间土地、劳动力等重要生产、生活资源的流动关系.[结果](1)宜昌市随着从事家庭经营的人数的缓慢下降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呈现下降趋势,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得到了较大发展,部分地区的特色农业得到了发展;(2)宜昌市流转土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为5%~15%,平均比例为8%左右,涉及土地流转的农户数约占总农户数的26%.[结论]新主体兴起之下普通农户的相对地位下降,生产积极性不足,面临着高交易成本、高市场风险和低生产效率的困境;逐年增加的抛荒土地减少了实际土地耕种面积,在土地流转的推动下土地资源更多地流向了新主体,普通农户的土地细碎化更严重;农村劳动力资源在城镇化的发展之下快速流进城市,普通农户逐渐成为土地资源的提供者.  相似文献   
985.
城镇化是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宏观规划,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建立健全城镇化格局具有现实与理论双重意义。文章以吉林省28个城市的空间布局为切入点,利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吉林省的区域条件、城镇化布局、城镇化发展特点、城镇化空间现状进行研究,探索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布局的发展策略。研究发现,目前吉林省新型城镇依托各自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主要呈现出工贸型、边贸性、农牧型、资源型城镇类型,体现出城镇以交通干线为依托、集群性、大城镇带动小城镇发展等特点,并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新阶段;但仍然存在城市发展差异化明显、小城镇规模不足等问题。对此,应构建政策与资金双向动力系统,整合基础设施优势与区位优势资源,通过构建联动型产业格局推动新型城镇的集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986.
[目的]随着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特色小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利于协调和解决特色小镇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从而实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方法]研究以北京市怀柔区特色小镇——雁栖镇为例,通过实地走访、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雁栖镇的休闲观光农业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总结雁栖镇休闲观光农业具有景色风光带动、区域特色鲜明、高端业态突出的特点,面临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休闲观光农业智慧化层次不高、季节性明显等问题和挑战,并对此提出因地制宜、分区规划、统筹协调、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田园综合体和借助会展特色和互联网进行营销推广等对策建议,以促进雁栖镇休闲观光农业更好、更快发展。[结论]北京市特色小镇的休闲观光农业相较其他普通村镇发展水平较高,特色鲜明,但是仍存在很多挑战和待解决的问题。北京市特色小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应朝着都市型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并借助特色产业的联动效应推动休闲观光农业提质升级。  相似文献   
987.
[目的]特色小镇建设是新时代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发展模式备受关注。文章以正在创建的云南省一流特色小镇\"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为例,在充分挖掘、总结施甸布朗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区文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为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实践指导。[方法]通过田野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施甸布朗族文化资源及其传承与保护现状进行调查,挖掘、整理和总结施甸布朗族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出现的问题。[结果](1)施甸布朗族拥有祭祀、婚嫁、民间故事传说、原生态歌舞、传统服饰及生产生活习俗等六大类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且每一大类民族文化资源均有其独特的表现特征;(2)施甸布朗族文化在发展与传承中面临文化元素弱化、失传、异质化、散失以及文化传承人处于文化传承与维持生计的两难境地等5个方面的问题;(3)基于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禀赋条件,根据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问题,提出施甸布朗族文化乡村旅游\"五个一\"整合开发模式。[结论]少数民族地区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的较好模式之一,也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88.
[目的]从土地利用规划、村镇规划、水利工程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四个方面论述传统农业规划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并总结对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建设的启示。[方法]采用文献调研与对比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调研总结古代农业规划经验,利用对比研究提出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结果]传统农业强调因地制宜,根据土壤质量、气候条件等优化农产品布局,充分考虑环境容量、便利性、环境改善等进行城镇规划,注重风水理论在村镇规划中应用,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融入自然、灌排调相结合建设了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结论]传统农业规划思想对于土地利用及产业布局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制度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89.
杨洋  张玉浩  刘礼 《科技和产业》2021,21(6):165-168
准确预测未来的经济趋势对调整当前经济政策非常重要.由于数据样本量较小,不规则且不稳定,因此难以建立准确的预测模型对北京的第三产业进行预测.为此,利用滚动灰度模型进行该小样本数据的预测.结果表明,滚动灰度模型优于其他模型,能够对短期波动的小样本经济数据序列进行合理预测.  相似文献   
990.
[目的]通过探索土地因素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城镇意愿的影响,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摆脱土地束缚、顺利实现人口城镇化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方法]文章基于川鄂苏黑4省农村转移劳动力调研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了土地因素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城镇意愿的影响效应。[结果](1)土地利用自由度越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定居意愿选择会倾向于异地城镇,在乡镇、县城、地级市还是省会城市的选择上也倾向于往更高一级的城镇定居;(2)农地功能的感知程度越强,农村转移劳动力在乡镇、县城、地级市还是省会城市的选择上,会倾向于选择更高一级的城镇;(3)土地流转会推动劳动力定居于异地城镇,且在乡镇、县城、地级市与省会城市选择上更青睐更高一级的城镇;(4)受土地调整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会倾向于选择定居异地城镇,在乡镇、县城、地级市或省会城市中也倾向于选择更高一级城镇;(5)相对江苏省,四川、湖北及黑龙江农村转移劳动力更倾向于定居异地城镇和高级别城镇。[结论]农村土地是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城镇意愿的重要因素,为解决土地因素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城镇意愿的束缚,政府应着重关注放活土地经营权、强化农村土地流转服务、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等,同时政策的制定应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