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4篇
工业经济   5篇
计划管理   48篇
经济学   12篇
综合类   16篇
运输经济   152篇
贸易经济   28篇
农业经济   7篇
经济概况   36篇
信息产业经济   3篇
邮电经济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魏鑫 《金卡工程》2010,14(7):81-81
基本案情: 2009年11月26日凌晨0时许,犯罪嫌疑人甲驾驶微型面包车沿某市公路由北往南行驶,(当时天气状况是有薄雾,交警部门通知封闭该路段,路口车辆较多)与欲穿越机动车道的行人乙发生碰撞,面包车左侧倒车镜被撞掉,左侧车门被撞开(几乎被撞掉),犯罪嫌疑人感觉有可能撞到人,但是并未下车,而是将车门拉上,驾车逃离现场。乙又被其他车辆碾压,事故导致乙死亡。当日下午,犯罪嫌疑人到当地交警大队自首。  相似文献   
52.
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是危废焚烧企业广泛应用的烟气处理工艺。某危废焚烧处置项目SCR脱硝系统位于烟气处理的湿法脱酸工艺后端,SCR反应器设计温度为260℃,升温过程需要消耗大量天然气加热烟气。因此,有必要优化工艺方案设计,开展经济效益分析,明确SCR脱硝系统运行风险,提出应对措施。经设计,采用两级烟气换热系统,湿法脱酸后的烟气与袋滤房出口烟气一次换热,再与SCR反应后的烟气二次换热,两次加热升温后烟气温度达到220℃,然后烟气进入SCR反应器。与天然气直接加热方式相比,该工艺可明显减少天然气消耗量,每年可节省天然气费用约530万元,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3.
杨宁宁 《魅力中国》2014,(12):322-323
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了交通肇事罪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处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但并有将肇事后逃逸行为罪名化。最高人民法院针对此问题进行了解释,也没有达到统一分歧的效果,使司法实践中准确认定惩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弥补这种缺陷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有必要将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在刑法条文中犯罪化,制定独立罪名。  相似文献   
54.
胡爽 《魅力中国》2014,(9):315-3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交通事故不断增多,其中肇事后的“逃逸”行为愈发严重,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拟从肇事逃逸的定义、肇事逃逸人的主观罪过等方面并结合具体案例对“交通肇事后进逸”的认定进行粗浅的理论探讨,以求在司法实践中更加准确地适用法律。  相似文献   
55.
《商》2015,(24)
一个普通的撞车行为,是危害公共安全还是侵犯公民人身权?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失?不仅要结合行为人的知识水平和犯罪动机,更要充分考虑案发现场的细枝末节。本文谨以一起行为人急刹车导致后方车辆追尾的撞车案件,发表个人看法,望与各位同仁相互探讨,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56.
朋友相聚豪饮,半夜驾车回家将一行人撞昏,生命亟待抢救之时,却将其抬至路边巷内隐藏,致使受害人无法得到抢救而死亡。十几米的恶意转移,责任人已非肇事逃逸,而是涉嫌故意杀人。  相似文献   
57.
交通肇事案件接连不断的攀升,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多发性犯罪,并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成为社会安定的一大隐患.  相似文献   
58.
林彬 《企业导报》2010,(4):170-170
我国刑法仅将肇事后逃逸行为规定为交通肇事罪这种过失犯罪的加重情节,造成了刑法实践与理论的矛盾。将针对"指使他人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定性问题做一定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59.
1997年<刑法>将交通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分别规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其含义以及相关的认定问题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然而,在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之间仍存在争议和分歧.笔者试着论述一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质.  相似文献   
60.
王鑫  崔召选 《大众商务》2010,(14):252-252
1997年《刑法》将交通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分别规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其含义以及相关的认定问题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然而,在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之间仍存在争议和分歧。笔者试着论述一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